人類需要哲學。出于人類的本性和現(xiàn)實的需要,人類不能沒有哲學,因為歸根結底,人類要思考、做事,要生存。
對于安?蘭德來說,哲學不是抽象概念的無謂堆砌,不是用來裝點雞尾酒會或者周末的消遣。哲學不是東方神秘主義在大洋彼岸的回音,更不是英國教授為面臨失業(yè)的同僚設計的游戲。安?蘭德認為哲學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哲學塑造人類的思想和性格,決定國家的命運。至于哲學起到的作用是好是壞,則視乎人類選擇何種哲學。
《誰需要哲學》是安蘭德臨終前編撰的最后一部作品集。在本書所選的文章中,安?蘭德闡述了獲得明確、合乎理性的哲學的必要步驟。她在書中告訴讀者如何界定、評價潛藏在每個人或國家心靈中的意識。她還解釋了哲學規(guī)范人類和社會的機制、抽象理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以及某些看來深奧難懂的理論在現(xiàn)實中的反應。她在文章中細致描述了個人在日常表達中如何反映哲學觀點,突出了客觀主義哲學的影響,有助于分析當時社會上許多危險傾向的哲學根源。
閱讀本書是享受安?蘭德思想的盛宴。安?蘭德改變了許多人的思想和生活,或許你們的生活也會因為閱讀本書而改變。
安?蘭德是美國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安?蘭德宣揚極端個人主義精神,是理性利己主義的倡導者,與利他主義和自我犧牲的倫理學形成最為尖銳的對抗。在美國,她的作品的銷量僅次于《圣經》。有人說,不了解安?蘭德就無法理解美國精神。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前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潘、甲骨文CEO埃里森都是安?蘭德哲學的擁躉。
第1章 誰需要哲學——在西點軍校的講演
既然為人,你就無法改變需要哲學的既成事實。
第2章 哲學偵探
學習哲學的最好方法,應該像閱讀偵探故事一樣層層遞進,最后得到真相。
第3章 形而上學和人為行動
上帝賜給我寧靜,使我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上帝賜給我勇氣,使我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上帝賜給我智慧,使我去分辨事物的不同。
第4章 隱性的聯(lián)系
科學家多年來一直在尋找人和動物之間的聯(lián)系,也許反概念思想就是人和動物問的“隱性聯(lián)系”。
第5章 沒有自我的自私
人類本質上是自私的個體。
第6章 致斯帕斯基的公開信
你沒必要自詡是邪惡的守護神,因為誰都清楚,你也是制度的受害者。
第7章 信仰和武力:現(xiàn)代世界的破壞者——在耶魯大學的講演理性和自由互為充要條件,不可分離。當一個人是理性的,他便獲得了自由;當一個人自由了,他必然是理性的。
第8章 真是可靠的道理
十九世紀是西方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但同時也是哲學上最壞的年代。
第9章 康德和蘇利文的對比
第10章 因果關系和義務
“義務”是哲學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反概念之一。
第11章 一封無名信
利他主義的理論根源是對有能力的人的嫉妒和仇恨心理。
第12章 平等主義和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人為的災難,是人類難以理解的原因造成的。
第13章 刺激和反應
雨果明白,自由和尊嚴是人類立身的基本價值。斯金納則知曉,如果要毀滅人之為人,就要釜底抽薪,破壞這兩個基本價值。
第14章 制度的創(chuàng)建
科學和思想不能由投票或者民意決定。
第15章 審查:褊狹和快捷的制度性不是人類性格中獨立的部分,也不是純粹的生理需求,而是一個人基本價值觀的復雜混合體。
第16章 教育公平
公平原則最大的問題在于難以公平地付諸實踐。
第17章 我能做什么?
你要堅信,思想對于你和你的生命都很重要。如果你能將這種信仰貫徹在日常生活中,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啟蒙別人的機會。
第18章 不要錯失良機
毀掉一個國家有兩種方法:獨裁或者混亂。獨裁意味著尸橫遍野,混亂則會讓文明機構瓦解。
《安·蘭德叢書:誰需要哲學》:
哲學不能直接回答你是在紐約還是在桑給巴爾島([譯注]位于坦桑尼亞東北部的島嶼),只能教給你怎樣判斷身處何方。哲學最基本的用處在于告訴你:你身處的世界是否遵循自然法則和知識。哲學幫助我們了解:世界是不是穩(wěn)定的、堅固的、絕對的:或者我們是否身處在未知的喧囂中、人類認識不了的神話中、不能預測難以知曉的混沌中:或者人類的認識能力在此是否無能為力,周圍環(huán)境中日常所見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周遭事物是獨立于人類存在的,還是由人類的思想建構的;客觀存在是人類認識的客體還是主體;客觀事物是永久保持自己的存在,還是能被人類的思想,比如某種愿望所改變。
依據(jù)不同的認識標準,對個體行為的本質、個人理想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類思想都屬于形而上學,是對存在的研究,或者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是“作為存在的存在”(beingquabeing),也是哲學的基礎。
無論你對第一個問題得出什么結論,你都會覺得有必要繼續(xù)追問:我是怎么知道這些的。因為人類不是萬能的、永遠正確的,所以人類一直在探索新的知識,同時人類還要驗證思想正確與否。人類通過推理獲得知識,還是通過超自然力量的啟示得到知識?推理思辨是人類鑒別和綜合感性知識的一種機能嗎?或者說人類具有天生的理念,在人類出生之前就深深植根在頭腦中?推理思辨就足以使人類認識現(xiàn)實,或是人類還擁有強于推理的認識機能?人類的認識能獲得確定性嗎,或是人類天生注定要永遠處在疑惑狀態(tài)中?根據(jù)你設定的標準不同,你擁有的自信和對成功的概念是全然不同的。對這類事情的答案,屬于認識論(epistemology)的范疇,是關于知識的理論,即主要是研究人類的認知途徑。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是哲學兩個主要的理論基礎。除此以外,倫理學(ethics)也是哲學的分支,可以被看作是哲學的工具。倫理學并不適用于所有事物,只是規(guī)范人類的行為,但是它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性格、行為、價值觀以及人際關系。倫理和道德形成一套價值體系,指引人類的選擇和行動——這也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
我開頭講述的故事中,宇航員在陌生的星球上無所適從,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不曉得如何去求證。所以只有具備世界觀,認識論,對自身本質有清醒的認識,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在深入研究倫理學之前,你必須回答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問題:人類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可以理性地對待現(xiàn)實,還是一種非理性的動物,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無能為力,隨波逐流?人類能夠實現(xiàn)不斷的進步,并分享進步的歡樂,還是人類注定要面對失敗和災難?回答了這些問題后,你可以進入倫理學的問題:對于人類而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原因何在?人類首要的考慮是追求幸福,還是逃避痛苦?人類應該以自我實現(xiàn),還是自我毀滅作為人生目標?人們應該追求自己的價值,還是把別人的利益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人們應該追求幸福,還是自我犧牲?對上述問題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我在此沒有必要再一一指出。你們在自己身上和周圍人們身上,都可以看到。
倫理學對上面的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人們在生活中如何處事,這又引向哲學的第四個分支學科——政治學,即關注社會體系中的規(guī)則。作為哲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政治哲學不會直接告訴你具體在一周的哪一天獲得多少天然氣供應,而只是讓每個公民都清楚,政府有權力對任何事情施加限量供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