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國際局勢中,文化意識和文化戰(zhàn)略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而在文化發(fā)展、文化建設和文化交流中,宗教研究是其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宗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受歷史變遷、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此外,由于背景復雜、定位困難、領域廣泛以及問題敏感,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作為仍在形成中的學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既
宗教自誕生以來就與人類文化有著密切關聯(lián),一些宗教甚至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對待宗教應該具有一種文化感,形成我們探究宗教的文化意識,表現(xiàn)出評價宗教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鑒賞。本書包括對宗教與文化的綜合論述、整體思維,并深入探究宗教與文化戰(zhàn)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文明對話以及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等
宗教思想歷史悠久,涉及我們理解宗教所必需的一些根本性問題,如宗教的本質(zhì)、宗教的價值、宗教思想精神及其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反映、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對宗教自身核心理論探究所必須觸及的宗教神學等方面。本書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一為“宗教與思想、精神”,二為“宗教與哲學、神學”,三為“宗教與倫理、科學”,從宗教思想與現(xiàn)實
宗教與社會的關聯(lián),是人們關注宗教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宗教學從一開始就注重研究宗教社會問題、形成宗教社會理論,其熱點和焦點就是厘清宗教與社會的關系,分析宗教在具體社會中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其社會的決定和制約以及對其社會的影響和反作用。本書集中探討中國社會的宗教問題,包括宗教的社會理解、宗教與社會互動及和諧關系、宗教與社
中國古代歐亞移民與外來文明(“夷教”)的關系,是重要的學術研究課題,也是大眾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本書從歷史上幾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刻畫了移民與外來宗教之間的關系,特別從宗教學理論與實踐這一視角說明了移民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適應和融合,對于推動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全書幾個篇章既相互獨立,又由共同
《英國的宗教——信仰但不從屬》是宗教社會學的經(jīng)典,已被翻譯為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尚沒有中文譯本。格雷斯?戴維以英國的情況,研究了歐洲國家的世俗化,在本書的第一版《1945年后英國的宗教:信仰但不從屬》中,她提出“信仰但不從屬”的概念,該概念成為描述西歐北歐世俗化的核心概念,該書也奠定了她作為國際學者的地位。在這
本書由上、下兩篇組成。上篇《五斗米:陶淵明與道教之關系》,從多種視角證明了陶淵明的宗教信仰為天師道。下篇《白蓮社: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關系》,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了陶淵明與廬山佛教之復雜關系,指出陶淵明在宗教信仰、文化觀念上對佛教是堅決拒斥的,但在文學形式、詩歌藝術方面又充分吸納了廬山佛教文學的營養(yǎng)。
《文化交融:道教與少數(shù)民族宗教》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著作。引論先強調(diào)指出道教的產(chǎn)生是受到少數(shù)民族宗族的影響的,頗具新意。接下來從縱向的角度,概述道教在少數(shù)民族中傳播的歷史;又用四個章節(jié)從橫向的層面,具體闡述道教影響瑤族、壯族、苗族、黎族宗教所產(chǎn)生的道教與少數(shù)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情況。書稿從少數(shù)民族道教的產(chǎn)生、少數(shù)民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分支的宗教學約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在世界學術史上是一門新興學科,方興未艾。本書即研究宗教學百余年來的發(fā)展歷史,分為上編“宗教學的歷史”和下編“宗教學的體系”。其中既有歷史與現(xiàn)狀的對照,也有中國與西方的比較,包括對西方宗教學的研究和對中國宗教學的探討,前后呼應、內(nèi)外關聯(lián),旨在以這些探索和思考來拓展中國
《宗教與美國社會》系列叢書出版的主旨是為促進國內(nèi)學界對美國宗教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鑒于宗教在美國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國宗教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美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同樣鑒于宗教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國在當前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以說宗教研究不僅是美國研究,而且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性和學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