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挖掘黃檗文化形成的千年根脈,從歷史、人文、科技各個領挖掘黃檗文化的底蘊和特色,展現(xiàn)黃檗文化之根的深厚與黃檗文化之花的繁盛,進一步凸顯黃檗文化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本書是《北魏文化經(jīng)典》叢書中的一冊,介紹了北魏時期建造在中國各地的佛寺。本書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佛寺建造情況、歷史故事和佛寺目前的保存情況,文字質樸、行文流暢,配以200多幅精美佛寺圖片,極大地豐富了讀者的閱讀感受。書中以北魏歷史為寫作背景,將佛寺建造的歷史背景與過程悉數(shù)交待,帶讀者重溫這段民族融合的歷史,本書的
該書為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先生代表作,作者援佛入儒,以《易經(jīng)》為根基,改造唯識學,闡明其“體用不二”“即體即用”“即用即體”的哲學觀點,構建了“新唯識論”哲學體系,對現(xiàn)代新儒學和現(xiàn)代哲學有深遠的影響。全書有明宗、唯識、轉變、功能、成色上下、明心上下等共十章。本書為1953年的語體文壬辰刪定本《新唯識論》。 本次出版邀
《金剛經(jīng)》記錄了釋迦牟尼和弟子們吃過飯休息時,不經(jīng)意間發(fā)生的一場頭腦風暴,師生之間一問一答,層層遞進,一浪高過一浪,最后終平且和,心生歡喜。整場對話只有一兩個小時,相當于今天的一次直播或研討會。全書只有五千余字,短小精煉,文辭優(yōu)美鋒利,極有穿透力,是理性、天啟和美的結合,因而成為知名度最高、流傳最廣的傳世經(jīng)典之一。千百
本書通過梳理考證,記下黃檗山的人文故事和黃檗文化的歷史根脈,使黃檗文化展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福清黃檗山,是黃檗文化的發(fā)源地,有般若臺始建于唐,也是宋代以來的祈雨之地。唐時黃檗禪師留下“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江淹、辛棄疾、趙抃、蔡襄、丁謂、王居卿、朱熹、劉克莊、真德秀、翁卷、林希逸、葉
本書從文化傳播和普及角度關注福州寺廟文化,介紹佛寺名勝古跡。具體包括:福州佛教小史、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禪寺、雪峰崇圣寺、瑞峰林陽寺、黃檗山萬福寺、芝山開元寺、旗山萬佛寺等。
通常來說,人們會認為佛教是一種從印度傳入、在中國漢化的宗教,而忽視了它在犍陀羅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qū)的發(fā)展。本書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羅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錢幣等,探討了佛教歷史上一些令人費解的話題,如玄奘記載的貴霜帝國君主何以兩肩出火飛行皇帝會飛行嗎?大雁塔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龍是什么關系?武則天為什么說
該書為《蘇州全書》叢書甲編中的一種,采用影印形式出版。是南宋平江(治所在今江蘇蘇州)景德寺僧法云所編的佛學辭書。全書共7卷64篇,法云將散見于各經(jīng)論中的梵文名字分類解釋、編集而成,共收音譯梵文2040余條。各篇開頭為總論,敘述本篇大意。對音譯梵文,一一舉出異譯、出處并進行解釋。所據(jù)資料,除經(jīng)論外,還旁采音義、注疏及其他
《佛教文化研究》集刊稟承國際化、純學術化的基本宗旨,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辦刊方向,積極推進國內外佛學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本輯收錄的15篇論文,均經(jīng)過本刊編輯部及審稿專家嚴格審查,符合本刊錄用標準。根據(jù)論文主題共設四個欄目,分別為“近現(xiàn)代佛學專題研究”“佛教歷史研究”“佛教思想研究”“名家訪談”。整體上,本輯所收
原著成書于明成化十二至十四年(1476-1478),共分十五輯,該選題博取眾家之長,采取編年史的體例,主要記述佛教在西藏的傳播歷史,尤其是對后弘期佛教的傳播、教派形成、傳承系統(tǒng)、各派名僧、寺院、經(jīng)典的記敘尤為翔實,清晰地勾勒出西藏地方各個時期的歷史和藏傳佛教各個教派、教法的傳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