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之期,亦是反思之時。開啟法律之門,培養(yǎng)法學人才,推動法制變革,建設法治社會,已經一百多年,此間我們收獲了多少牢不可破、深植民眾精神之中的法治成就。在努力路上的法律人共同體中,法學教師是一類特殊的人群。他們站在法律門內,執(zhí)鞭講臺,培育法學學生、研究法學問題、闡發(fā)法學理論、推動法治進步。這本文集就是北大法律學人思想的一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法律文化建設研究/“延安時代延安精神研究”叢書》以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法律文化建設理論淵源為前提,立足于陜甘寧邊區(qū)的社會現實,從具有代表性的中共領導人、法律工作者、邊區(qū)民眾三種法律文化建設主體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識角度,解構了“隱性的法律文化”;從邊區(qū)司法機構、司法制度及各類法律法規(guī)的動態(tài)發(fā)展角度,解構
廈門法學文庫是廈門市法學會組織編寫的匯集廈門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研究界的精英撰寫的有關我國法律理論和法律實務研究的前沿學術文集,通過展示廈門司法的特色,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建設提供積極的樣本。《廈門法學文庫(2017年卷)》收錄2016-2017年廈門司法實務部門和理論研究部門的學術論文。
亨利·梅因爵士是19世紀英國歷史法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為人熟知的,無疑是《古代法》中的這一宏偉表述: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然而,梅因在任職于英屬印度殖民地官員時,卻對印度那原始的身份社會進行飽含同情的辯護,批評對印度進行過快的現代化開發(fā),反對給印度制定成文法典。那么,梅因的理論與政治
對中國而言,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法律經濟學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作者汲取多位知名經濟學者的精辟觀點,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等,借此剖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種法律問題,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具體呈現了法律經濟學的多元面向。作者在書中以詰問的方式,言簡意賅地揭露經濟學者的思辨歷程,不僅可為深層思索判斷的參考坐標,同
作為柏拉圖晚年的*后一部著述,《法律篇》向來被視作柏拉圖從天上城邦走向地上城邦、從理論到實踐、從思想到制度的主要轉變之作,奠定了后世追尋和探討法治奧義的框架基石。 而本書是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學科組織歷屆博士研究生研究柏拉圖《法律篇》的成果之一。導師和學生從經典文本出發(fā),并盡可能結合既有的古希臘歷史研究成果以及對柏拉圖
《法律文化論叢(第8輯)》內容簡介:法律文化論叢(第八輯)》主要收錄法律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凡有關法律方面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研究作品皆在刊載范圍內,尤以精神文化中的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為主。本論叢力求匯集所有研究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成果,并倡導今古相參、中西互證,秉承著視角新、話題新、觀點新的宗旨,力爭為讀者提供*新科研
《法的真善美:法學美初探/呂世倫法學論叢》是理論法學研究領域涌現的一項重要新成果。與各種傳統(tǒng)領域研究方式不同,它探討和開拓了一種全新的思維理路,即從沒得法則來探討“法”,構造出以審美為視角的思維范式,顯明地表達法的真善美三維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