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采用通俗語言書寫綿陽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力求做到權威性、知識性、可讀性兼?zhèn)洹H珪笇枷朊鞔_,結構合理,編排規(guī)范,層次清楚,體現(xiàn)了年鑒的科學性、客觀性和實用性,為各界人士認識、了解、投資科技城提供了一部信息量大、準確度高的地情資料,為各級領導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為開展對外交往、招商引資以及全民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窗口和橋梁。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tǒng)地記述了廣昌保衛(wèi)戰(zhàn)和高虎腦戰(zhàn)役起因、經過和后果,還原了廣昌蘇區(qū)人民支援反“圍剿”斗爭的感人故事,再現(xiàn)了中央紅軍主力戰(zhàn)略轉移后廣昌地方革命武裝的斗爭歷史,并以“附錄”的形式收錄了這兩次戰(zhàn)斗的歷史文獻。
光山縣老區(qū)建設促進會在光山縣史志研究室、縣文化廣電旅游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紅色文化宣傳教育中心和革命遺址所在鄉(xiāng)鎮(zhèn)(街區(qū))的大力配合下,細心調研、多方求證,普查整理出革命遺址共計433處。這些革命遺址是光山兒女為中國革命英勇付出最有力的見證,是黨和國家的珍貴記憶,是“28年紅旗不倒”大別山精神的家園,是革命先輩留給予
本志上限起于1949年10月,盡力追溯至各類事物的發(fā)端;下限止于2019年12月,個別條目根據需要適當后延。重點記述1984年周老嘴建鎮(zhèn)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變化和主要成就。全志由大事記、概述、專志、附錄組成,輔以表格、圖片。內容包括建制、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物等,設篇、章、節(jié)、目、子目,橫排門類,縱寫史實;
本書分為“鐘靈毓秀佳麗地”“十朝故都帝王州”“文學之都”文脈長、“書畫藝術競風流”“科技教育領風騷”“文物古跡甲天下”“民族工業(yè)啟航地”等篇章,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闡述南京的山水文化、古都文化、科教文化、長江文化、和平文化、廉政文化、工商文化等,集中反映了南京的厚重歷史、豐富遺產,以及城市精神與人文特色,為各級黨政干部
本書收錄了晚清民國時期由外國傳教士或旅行者拍攝的反映杭州城市面貌、經濟、社會活動和人民生活情況的照片,重點收錄反映杭州早期城市風貌和城市建設的照片。
本書是作者對民國時期蒙藏委員會官員高長柱、周昆田日記、游記的校注、整理與研究成果。史料選取彼時達賴、班禪重大事件親歷者,如高長柱護送九世班禪回藏行轅于西寧至玉樹途中日記、奉命入藏擬接替蔣致余的途中日記,周昆田作為陪同吳忠信見證十四世達賴坐床行轅秘書回憶入藏及返回途中的兩篇游記,材料可謂珍貴。作者對其人名、地名、事件等做
本書以國家層面重點文化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民族探源工程”為基點,以東北及松花江養(yǎng)育的古今民族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源流為出發(fā)點,結合國家以及地方相關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果,對松花江流域以烏拉與吉林為中心地域的歷史、文化、民俗、民族、遺址遺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斷追尋,此為二十余年階段性成果的匯集。主要內容以松花江養(yǎng)
本書是楊國楨教授1989-1992年對龍巖盆地的田野調查報告,選取盆地中心和邊緣的三個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來的民間文獻和300多位老人對1949年以前歷史的回憶,運用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視角和方法,分歷史背景、社會經濟、宗族與民間組織、婚姻、家庭與婦女、宗教信仰與儀式六章展開,試圖搶救當地民眾對晚清民國的集體記憶,
本書內容包括:中山首份RCEP優(yōu)惠原產地證書簽發(fā);南沙港鐵路首發(fā)列車到達目的地;近20個鎮(zhèn)街“工改”項目集中動工;集中拆解“三無”船舶;價值10萬元的“通行證”;最后一個不通電無通信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巡護站“雙通”;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第一戰(zhàn);中山市首張“一照通行”營業(yè)執(zhí)照頒發(fā);搭花燈迎新年;東區(qū)各社區(qū)線上線下迎新春;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