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借鑒書院制模式,設立“匠心學堂”,圍繞“通識教育、生涯教育、實踐育人”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展人才培養(yǎng)!巴ㄗR講壇”邀請各學科專家講學,以人文為主體,覆蓋眾多學科,極大地提升了學子的人文素養(yǎng)、通識能力。本書收錄的演講稿,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資源。
本書收入辜鴻銘英文寫就的、汪堂家先生翻譯的《尊王篇:一個中國人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和歐洲文明的看法》《清流傳》《春秋大義》《張文襄幕府紀聞》《讀易草堂文集》。
本書分為抒情文學主題及意象研究;復仇、悼祭文學主題研究;武俠文學研究;文學主題學及其研究歷史;小說母題及其跨文化研究5編,收錄《中國古代鄉(xiāng)文學主題》《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概觀》《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柳意象》等文章。 《中國當代名家學術精品文庫·王立卷》收入作者自選論文28篇,分為五編:1.抒情文學主題及意象研究;2.復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陸續(xù)提出和付諸實踐,是中國領導人立足國情、世情,預防可能的“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和“修昔底德陷阱”風險而進行的戰(zhàn)略判斷和積極籌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功,中國自2010年以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并成為世界最大的貨物貿易進出口國,可以說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處
《人文論叢(2019年第1輯總第31卷)》是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知名文化史專家馮天瑜先生擔任主編的,本年度處于學術前沿、具有影響力的文、史、哲各類學術論文的匯編,分為人文探尋、文史考證、文獻與版本、文學·語言、明清以來的經(jīng)濟與社會、文化的近代轉型、中國·東亞·世界和書評
李誠(1906-1977),字敬夫,安徽省石臺縣人。自幼聰穎好學,\"秋浦上下譽之為神童\"。1924年人秋浦周氏宏毅學舍,曾任職于北京大學的姚永樸教授主持學舍教務。1926年,他又到南京國學院求學。畢業(yè)后,于1930年被桐城派大家馬其昶聘為家庭教師。之后的幾十年中,他先后任教于黃麓師范、昭明國學院、江南文化學院,以教
《珠海潮》(2019年第1期總第93期)分為專題策劃、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教育、容閎與留學文化研究五部分,共12篇文章。專題策劃部分學習貫徹*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我們要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其運用到具體工作中去,為珠海新時代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貢獻力量;粵港澳大灣區(qū)部分關注珠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qū)創(chuàng)新高地研
《珠江論叢》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研究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社會以及生態(tài)等方面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為廣大的教師、科研工作者開辟學術研究的新園地、新平臺。為辦好教學型大學服務,為深化我國改革開放服務,為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主要內容有:研究社會科學主要學科的
本書是一部文集,內容豐富,既有耕耘學術、嚴謹有力研究論文,又有作者治學路上收到的種種感動與收獲,可謂精彩絕妙!本書前三卷為作者已發(fā)表之學術論文匯集,其中*卷為章學研究,第二、三卷為作者涉足之其他研究領域,林林總總,均是心血之作,足顯學識之淵博、眼界之開闊!第四卷為師友為作者諸多著作所作之序,為我們打開作者治學之余的另一
本書共收錄了作者1982~2014年的49篇文稿,分為六篇,涉及金融、投資、建行行史研究、編輯出版、公文寫作等領域。文稿基本保持發(fā)表時的原貌,與改革開放發(fā)展的進程基本同歩,其中難免有稚嫩、局限和不足之處,但這是追索的足跡、進取的記錄、與時俱進的奉獻,是一個財經(jīng)從業(yè)者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的履歷表和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