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選《莊子》中近百個經典文句,以現代人的問題意識與關注的話題點導入,總結出有用與無用、自由與有待、同與異、夢與醒、工具與機心等88個關切點,配以注釋、譯文、解說,幫助讀者在充分理解原典的基礎上汲取思想活水。既回到莊子生活的戰(zhàn)國亂世理解《莊子》,又以《莊子》思想觀照當下社會與人生,處處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論語》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十三經”中唯一一部以記錄儒學奠基人孔子得以言行為主要內容的典籍,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主干,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演變,《論語》逐漸成為中國人一生要修的《經典》,書中的許多段落逐漸成為格言,并深深地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中國的社會、政治、和倫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礎。《論語百句》則精選百句,濃
曾子在孔門七十子中,曾參是對中國后代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經》被稱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經注疏序》);《大學》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倫理到政治的人生發(fā)展思路,被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奉為人生圭臬。曾參在先秦說理散文發(fā)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國典型的
《論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如果說《大學》講的是“大道”,《中庸》講的是方法,而《論語》則講的是生活實踐。《〈論語〉悟行》一書,在借鑒錢穆、楊伯峻等國學大師的解讀基礎上,充分還原孔子當時時代的生活場景,體會《論語》真諦,并立足中華傳統(tǒng)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今天的現實生活相對接,來
《〈中庸〉新解雜議》為湖北工業(yè)大學退休副教授張之權撰寫的學術新著。全書分十四章,十三萬余字。書中分析批判了南宋學者朱熹提出的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的中庸之道背離了《中庸》的原意,是通過修改版本提出的錯誤主張,揭示了《中庸》原著的真正的中庸之道,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種誠之者,人之道也的求真(或求實)
本書是對《孟子》一書的解讀,書中保留了《孟子》的全文,且不更動秩序,以求忠于經典,原貌呈現。作者在集各家之長的基礎上,又從比較哲學及詮釋學的觀點解讀了《孟子》一書,以期與讀者共同分享關于生命、世道、歷史的意義,帶領讀者體驗生命的感動與成長。
本書以“儒學超越性”的現代論爭為主題,考察現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臺灣新士林學派之代表羅光、夏威夷儒學之代表安樂哲對儒家生命超越論的現代詮釋。本書分析了“內在超越論”、“外在超越論”和“非超越論”三個理論典型的基本觀點、形上基礎和思想來源,比較了“內在超越論”與“外在超越論”、“內在超越論”與“非超越論”,在此基礎上揭
本書分四個部分展開。導論部分介紹研究當代中國政治治理問題的意義以及《大學》的重要價值。文本解讀部分說明文本詮釋的諸前提性問題,并在進行初步闡釋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分析。觀念與分析部分包括解讀與分析《大學》政治倫理思想、梳理其歷史流變并做社會史分析。當代考量部分首先通過相關考察,提出如何評估《大學》政治倫理的基本立場,然后評
本書分析現代西方社會的交往困境和儒家溝通倫理,在中西方文化對比中探究儒家溝通倫理在解決現代社會交往困境中的關鍵作用,并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指出,儒家溝通倫理不僅為中西方文化對話提供新的可能,而且對解決現代社會問題具有獨特價值,為現代性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本書在揭示老子哲學具有和西方傳統(tǒng)哲學一樣求體求故求理的一般哲學特性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老子哲學更具有歷史哲學的特性,這種歷史哲學同時也是一種時間哲學,其兼具歷史、倫理雙重意義,并以道法自然的命題,確立了自然作為歷史法則和倫理法則之共同本體的地位;作為一種歷史哲學,它是立基于歷史性因果觀念和追求經世致用的實用學術觀念,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