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記錄了桐鄉(xiāng)市亭橋集鎮(zhèn)和亭橋村的人文歷史、集鎮(zhèn)的興衰變遷、村莊的發(fā)展變化。作者通過百余次走訪、對村里上百位老人進行訪談,梳理并記錄了亭橋村和亭橋集鎮(zhèn)的歷史沿革、村莊水系橋梁、地理風貌、村里人家的變遷、村里人的故事、自然村莊的變遷、村里的歷史遺跡、風土人情、具有當地特色的種植養(yǎng)殖及其演變、曾經流傳于村的民間故事家族
本書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代序:讀常見書與用新資料1、六朝文獻考證,如《宋書州郡志》、《南齊書州郡志》、隋煬帝墓志、曹操高陵文物等2、六朝文獻導讀,如六朝通鑒博議、世說新語、顏氏家訓、荊楚歲時記、謝朓金陵詩、劉禹錫金陵詩等3、六朝著作評介,如諸葛亮評傳、拓跋宏評傳、六朝藝術、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等4、六朝著作序言,
本書為衢州市委宣傳部與衢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課題的成果。20年來,衢州堅持以“八八戰(zhàn)略”為總綱,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fā)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衢州實現(xiàn)了全方位、系統(tǒng)性、深層次的精彩蝶變,為“八八戰(zhàn)略”在浙江萌發(fā)與實踐提供了生動案例和鮮活樣本。本書梳理總結“八八戰(zhàn)略”實施20年來三衢大地發(fā)生的
《漢水文化史》是一部有關漢水文化研究的學術專著。全書以時間為線索展開研究,分為“史前時期的漢水文化”“夏商周時期的漢水文化”“秦漢魏六朝時期的漢水文化”“隋唐宋元時期的漢水文化”“明清時期的漢水文化”“近代漢水文化”等,比較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漢水流域文化的主要成就,文化特色,及其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貢獻與價值。本
該書首批30項?酌吓c儒學、稷下學宮與諸子百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等30項山東文化標識,彰顯齊魯特色,為社會各界認識山東、品讀山東提供文史參考,為宣傳山東、建設山東增添文化底氣。
《蕭山縣志刊誤》,三卷,清毛奇齡撰,收錄于《西河合集》。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以蕭山新修縣志踳駁失考,因逐各條為之厘正。凡沿革之誤二條,稱名之誤一條,封屬之誤二條,坊里之誤二條,古跡之誤三十八條,人物之誤三十五條!痉强たh志書。而列于郡縣志書中者,以所刊正者乃郡縣志書,猶《新唐書糾謬》列于正史之例也!本硪
《新修余姚縣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本,書前有沈應文敘及修志姓名,有圖,卷一至卷五為輿地志,卷六至卷九為建置志,卷十、十一為食貨志,卷十二為官師志,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志,卷十五至卷二十一為人物志,卷二十二為典籍志(附碑刻),卷二十三、二十四為叢談!缎滦抻嘁h志》二十四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
《(萬歷)嵊縣志》,十三卷,明萬民紀、林岳偉修,明周汝登纂,萬歷十六年(1588)刻本。依《(民國)嵊縣志》卷三十二,是書書前有王大康、林岳偉、周汝登三人序,現(xiàn)僅見林岳偉、周汝登序。正文前有圖五幅。卷一建置考,卷二區(qū)域考,卷三山水考,卷四風物考,卷五版籍考,卷六學?,卷七祠祀考,卷八官師考,卷九選舉表,卷十名宦傳,卷
《(民國)蕭山縣志稿》,彭延慶、張宗海修,姚瑩俊、楊士龍纂,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全書三十三卷首末各一卷。卷一為疆域,卷二為山川,卷三為水利,卷四至卷六為田賦,卷七至卷八為建置,卷九為古跡,卷十為學校,卷十一為紀事,卷十二官師,卷十三、十四為選舉,卷十五至卷二十七為人物、列女,卷二十八、二十九為瑣聞,卷三十至
《(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卷,清蔡杓修,清章平事等纂,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書前有章平事序、凡例,以及圖八幅。卷一為疆域、城池,卷二志署廨、山川,卷三志古跡、物產、災祥,卷四志田賦,卷五志水利、學校、祠祀、武備,卷六為職官表,卷七、八為選舉志,卷九至卷十一為人物志,卷十二為序記!(康熙)諸暨縣志》十二卷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