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題是“解惑”,也就是解答各種與考古有關的謎團和難題。歷史之謎總是格外吸引人,就像我們要講的項羽有沒有燒毀阿房宮、古人遺體為何能千年不朽等,單憑史書已經很難解答,但是用考古的手段就能一探究竟。除了這些以外,考古學家每天都在做什么?考古學家在工作中是怎樣思考的?這些問題可能要比古遺址和文物更有思考價值。因此,在這本書
本書主題是“觀物”,也就是介紹各種被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有特色的古代遺物。相隔久遠,古人衣食住行、學習運動所用之物和今天我們的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想來是大家都很好奇的。具體來說,比如:燒烤到底流行了多少年?古人是什么時候才吃上面粉的呢?……單憑史書很難解答這樣細碎又接地氣的問題,但是用考古的手段就能一探究竟。除此之外,考古
王鐸是明清之際重要的政治人物,其詩文、書畫影響深遠,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坐標點意義!锻蹊I的庚辰歲月》一書對其手稿進行了詳盡的釋讀與斷代,將其基本確定在明崇禎十三年庚辰,補充了王鐸在庚辰的行跡事略,也糾正了以往研究斷代工作中的個別疏謬,借助以往王鐸年譜研究的成果,重新建立起王鐸在庚辰的敘事框架,從而在庚辰視角下觀照王鐸
本書共分為三冊,第一冊描述了敦煌誕生及發(fā)展的歷史,第二冊描述了敦煌修筑及壁畫上的科技故事,第三冊描述敦煌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榆林窟作為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藝術風格獨特。榆林窟比莫高窟的開鑿晚三百多年,但其營建歷經一千二百多年,是敦煌藝術生命的延續(xù)。多年來,學界關于榆林窟的相關研究成績斐然,但是這些前沿的學術成果距離大眾卻相當遙遠,F(xiàn)在,終于有一本書,以通俗的方式為我們講述這一切。 本書由敦煌學學者、歷史新銳作家邢耀龍全新創(chuàng)作,
法國伯希和探險隊1908年繼英國斯坦因之后到達敦煌。伯希和精通漢學典籍,他以每天1000卷的速度徹查了藏經洞文獻,按照四項原則(非通行佛教經籍、有年代題記的寫本、古籍和民間寫本、胡語藏語寫本)收買了總約8000件寫本,其中4000件藏文編號,4000件漢文編號,包括粟特文、回鶻文、于闐文、希伯來文等。除了零星刊布以外,
本書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的第二冊(宋元分冊),精選收錄宋、遼、西夏、金、元傳世與考古發(fā)掘瓷器共計228件(套),在國家博物館豐富館藏的基礎上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兼顧時代和地域,所選器物窯口覆蓋全面,造型優(yōu)美別致。本卷分為這一時期瓷器概述、文物圖版說明及附錄研究文章兩篇三個部分。文物按照窯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