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鮑德里亞的三篇文章,分別是《狂歡節(jié)與食人族》《惡會腹語》以及《為何一切尚未消失?》,討論了現代世界霸權問題。
把靠前手的康德交給讀者,始終堅持從康德哲學德文經典原著出發(fā)的基本原則,試圖首先對康德哲學的重要概念、術語、范疇、定義、命題的出現及其使用,進行很好忠實于德文原文的搜索、排查、摘錄;然后,再進行集中分類、比對,既抓住康德對概念本身的明確界定,又抓住康德通過概念使用而對概念的交代;然而,逐一予以仔細辨析,衡輕重,剔除蕪雜,
《從笛卡兒出發(fā)》按主題進行編排,交織著笛卡兒思想的發(fā)展全過程,解釋了笛卡兒思想的成因。本書完整地呈現了笛卡兒哲學的主要內容,集中討論了笛卡兒的主要著作《*哲學沉思集》以及笛卡兒進行哲學探索的基本方法論。本書還從笛卡兒所受的影響以及笛卡兒所產生的影響兩個方面介紹了笛卡兒思想形成與演變的歷史,是初次接觸笛卡兒哲學的讀者理想
《解讀歐陸哲學(中文本)》哲學,就是愛智慧,這種智慧會使我們的人生富有價值。這本小書的核心即是希望將哲學置于文化生活的核心,進而復蘇對哲學*古老的定義對智慧的熱愛。本書從兩百年前的康德談起,對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大家一一道來,系統(tǒng)闡述了歐陸哲學的歷史演變、主要特征及其與分析哲學之間關系的來龍去脈,解答了大家心中
清華西方哲學研究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主編的連續(xù)出版物。已經出版了3期,本次簽訂合同為2017年至2020年共計8期的合同。主編黃裕生,男,1965年11月生,福建省平和縣人,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秘書長。
《羅素的世界結構理論研究》以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學說為研究主題,以他對世界結構的兩種看法——事實結構和序列結構——及其之間的關系為具體問題展開討論。事實和邏輯原子、邏輯構造和感覺材料分別構成了這兩種世界結構的核心要素。 《羅素的世界結構理論研究》圍繞這些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羅素試圖結合邏
本書以自建的英文版《維特根斯坦選集》語料庫為基礎,嘗試性地探索學術語篇和語言哲學相結合的全新研究路徑,運用語言學范式深入分析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思想的概念體系。在此基礎上對比維特根斯坦與索緒爾以及維特根斯坦與喬姆斯基的語言觀,驗證其語言哲學思想的歷史流變,較為清晰地勾勒出這位哲學巨匠的思想輪廓。
本書的這些書信集是精心挑選出來的,部分地具備了自傳的性質。因為這些書信提供了伏爾泰在世時生活習慣的*好肖像。它們不僅展示了他獨特而非凡的智慧,也描述了他的愛戀和獄中生活;記載了他患天花后的康復過程,還有他為情人之死的悲痛欲絕之感;他晉見國王,他為人伸冤,他抨擊非人道的法律,他貶低莎士比亞,還有他對切斯特菲爾德由衷地贊賞
德勒茲和阿多諾,是二十世紀、尤其是戰(zhàn)后時代有影響力的兩位哲學家!督嬇c否定的博弈:德勒茲和阿多諾的差異邏輯比較》是二人哲學中的差異邏輯思想的一個比較研究,主要著眼于這兩位截然不同的哲學家是如何試圖掙脫同一性的基始性以及他們追求自由與創(chuàng)新的方式。這正是他們所共有的差異邏輯。但在兩位哲學家那里,這種共同的邏輯被表現為兩種
“一七六六年的盧梭”是一個分析諸多可能性的起點。他是舊制度、啟蒙與革命時代的人,一個科學、迷信與倫理邊界上的孤獨者。生前他在變形,從啟蒙哲學家到浪漫派,去世后又有兩個形象,一個是生命意義的,一個是政治意義的。盧梭是現代解釋學的變形體,他的故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版本。盧梭的變形源于新舊之變所造就的民族心理困境,制度、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