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據(jù)大量史料文獻,對北京白云觀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具體包括五部分內(nèi)容:*部分研究了北京白云觀與晚清社會;第二部分研究了白云觀與民初社會;第三部分研究了20世紀30年代白云觀的兩次住持危機;第四部分研究了白云觀與近代宮觀制度的改革;第五部分研究了20世紀40年代白云觀的訴爭。
本書主要介紹了鐘離權的生平事跡和主要的仙道思想,并且附有鐘離權的主要著作集,為研究鐘離權的學者提供了資料的借鑒。
《全真道研究》第六輯共收12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論壇錄音整理和一篇學術會議綜述。除了大部分都與全真道有關外,它們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輯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即首篇為一個論壇的錄音整理。我們的想法是,以后《全真道研究》將發(fā)表一些就某個熱點問題所展開的筆談、論壇或人物專訪,以豐富其內(nèi)容。同時,《全真
《道教學刊》為集刊,每年出版兩期,每期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tài)與書評”4個欄目。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gòu)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帶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目前有關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較少,尤其能介紹國際前沿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謂填補了空白。
全真教是金元時期興起的一個道教新派別,由王重陽創(chuàng)始于陜西,傳教于山東,經(jīng)全真七子等弘揚,尤其是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之后,風行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其以道家哲學為依托,吸收、融攝儒學和佛學的思想營養(yǎng),打破前期道教追求肉體長生和熱心外丹的局限,轉(zhuǎn)而追求真性的保全,提倡內(nèi)丹學和性命雙修,開創(chuàng)了道教發(fā)展的新階段。
王卡,1956年12月出生,2017年7月因病去世,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在道家與道教文化、敦煌文獻等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較大。主要著述有《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
《顏子山混元道教文化洞稿》是一部全面研究、記錄南宋時期,流傳于鄂東南陽新顏子山地域的混元教文化手稿。混元道派是由南宋人雷時中創(chuàng)立于中國南方的一個全新的道教流派,曾有數(shù)千名混元弟子,至今已近八百余年歷史!额佔由交煸澜涛幕锤濉肥且徊咳嫜芯亢陀涗浤纤螘r期,流傳于鄂東南陽新地域的混元道教文化手稿。 《顏子山混元道教文
國際道教學界有關靈寶經(jīng)的研究,已長達近半個世紀,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一些重要學者之間仍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主要原因是國外學者閱讀中文原始材料有天然的弱勢。此前中國學者參與程度較低,而參與其中的部分中國學者,仍然擺脫不了對國外權威學者的盲從和盲信!读澜坦澎`寶經(jīng)的歷史學考察》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學者研讀基本文獻的優(yōu)長,針對
選編的是論述道家與道教在神仙理念、神明譜系的文章。如果說道醫(yī)養(yǎng)生體現(xiàn)了道家與道教關注生命的基本精神,那么神仙信仰則意味著道家與道教樹立起生命理想目標和延年益壽的榜樣。本項目選編的論文既有對神仙信仰的一般性探討,也有對具體的神仙典型之由來、社會影響的探討。
吃選編的是論述道家與道教發(fā)展歷史的文章。要領悟中國文化精神,必須了解中國歷史;要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必須考察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家與道教的發(fā)生、發(fā)展根由、狀態(tài),認識道家與道教在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本輯根據(jù)收集到的大量論文,分為兩個部分,前者探討的是道家歷史;后者探討的是道教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