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傳承師禱告文勝道啟門通釋》是由二十世紀塔爾寺蒙古高僧阿拉善夏茸·降央丹佩尼瑪所著的一部著作。這本書是對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經典論著《菩提道次第傳承師祈禱文勝道啟門》進行全面注釋的作品。它詳細解釋了原文中一些難懂的名詞和句子,并對經典進行了精細的解讀。與一般的論著不同,這本書突出了重點,準確地闡釋了《菩提道次
本書是從學術的角度,以文獻為基礎,梳理了峨眉山佛教自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發(fā)展過程,著重介紹了峨眉山佛教的形成、興盛和社會影響,以及與峨眉山佛教史相關的學術研究情況。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關照。人們擁擠在高節(jié)奏、充滿誘惑的現(xiàn)代生活中,難免心浮氣躁。 《訪寺記》是由作家青青十年來遍訪名山大川、名剎古寺,歷盡艱苦,以親身經歷寫下的現(xiàn)代版《洛陽伽藍記》?芍^一劑清涼貼,觸之生涼,讀之心靜。 從寒山寺到大昭寺,從金閣寺到淺草寺,或訪寺問情,或尋道味理,或探幽
本書以中、日、英三種文字,介紹了唐宋時期,到福州開元寺居住或參訪、學習的7位日本歷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創(chuàng)始人空海大師、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呂、日本書法巨匠橘逸勢、日本天臺宗寺門派宗祖圓珍大師、日本東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開山祖師曇照律師、日本詩僧慶政上人。
本書主要對唐宋禪籍中所見俗語,包括諺語、慣用語、歇后語和俗成語進行討論。全書包括六個章節(jié):一、禪籍俗語的性質、特征、歸屬和范圍;二、動態(tài)語境下禪籍俗語的語義類型;三、唐宋禪籍俗語的來源及世俗化演變;四、禪籍俗語中反常合道的語言現(xiàn)象;五、以禪籍俗語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風貌;六、禪籍俗語的作用及風格。
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徐梵澄先生關于唯識學的普及讀物
本書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編的“全國漢傳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書為《攝大乘論》教學輔助讀物,屬原典類輔助教材。在釋義中,除采用白話消文外,義理皆以世親和無性二人釋論為歸趣,以實現(xiàn)方便今人閱讀的同時不偏《攝大乘論》正義。在注釋上,根據作者在閩南佛學院多年講授《攝大乘論》至經驗,對關鍵名詞進行解釋,釋詞以唯識學相關工具書釋義
本書作者明海法師: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本書為紀念凈慧法師并闡述生活禪等相關內容的系列文集之一,既全面展示了生活禪的理念與實踐,也從多個角度展現(xiàn)了佛教中國化的探索,之前已經出版過7輯,其中后4輯均在我社公開出版。本次書稿延續(xù)之前書稿內容風格,主要展現(xiàn)了相關寺院在慈善、公益、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實踐以及探
故宮舊藏宋刊《妙法蓮華經》,原七冊經折裝,此漢文本為后秦鳩摩羅什譯,共七卷二十八品。卷首扉畫有題記。底本原23×9厘米,半頁五行,行十五字,楷書,上下單欄。鈐“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秘殿珠林”“秘殿新編”“珠林重定”“乾清宮鑒藏寶”“三希堂精鑒璽”“乾隆鑒賞”“宜子孫”等印。此本傳承有序,保存
本書內容敘述金陵(南京)諸寺的沿革、制度、詩頌等。金陵為南朝故都,諸帝王多崇信佛法,故于此廣建寺剎。其后,迭朝換代,寺多毀壞。至明代,建都于此,寺貌逐漸恢復舊觀,共得大剎三所,次大剎五所、中剎三十二所、小剎一二〇所。本書卷一收錄總目次與御制集,卷二收錄欽錄集,卷三至卷四十八分述各寺,卷四十九為南藏目錄,卷五十以上記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