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來,研究中華文明和各省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科研活動越來越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考察新成果和科研成果也很多,但還未發(fā)現(xiàn)研究中華文明與湖湘文化的重要著作。本書是一部論述中華文明起源發(fā)展,又是論述隱山湖湘文化起源發(fā)展的一部全新的創(chuàng)新型著作。本書詳細論述了中華文明和湖湘文化起源發(fā)展數(shù)千年的光輝歷史,不僅時間長久,重點突出,
本書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編的《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4輯,此次以科舉文化為主題,由7位主講老師從不同角度為讀者詳細講述我國科舉文化的情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張希清教授通過五個問題的講述,對中國科舉制度進行詳細論述;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金瀅坤教授主要講述了唐五代科舉與婚姻觀念的變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本書從國史、國際關系史、全球史等三重視野出發(fā),就中外文學交流史研究探討了以下問題:中國文學的源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過外來影響或產生過國際影響?具體過程是怎樣的?其中以西域為通道的陸上絲路與南海為出口的海上絲路,二者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或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影響過程、形態(tài)有何異同等。
本書稿為史學研究論文集,由暨南大學中外關系研究所馬建春教授主編。全稿共收錄20篇論文,其中既有相關史實的考證,如《明代朝貢國“魯密”考》《<山海經>的南亞知識與塞人作者》等;也有相關史實的分析,如《宋代士人的職業(yè)選擇與流動》《熊廷弼對晚明遼東軍紀的整頓》,等等。書稿作者來自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lián)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奠定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中國文人自古便有“研學”之風,既讀萬卷書,更行萬里路。20
《國際中國學論叢》旨在介紹國際中國學(漢學)成果,推動在發(fā)生學與跨文化視域中多元文化的對話與相互理解,側重中西文化的溝通以及在東亞文化內部尋求一種對當代中國的詮釋,讓中國在主體意義上成為世界之中國、當代之中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之中國。
漢學研究總第三十一集,2021年秋冬卷,共收錄文章57篇,卷前絮語1篇,悼念文章2篇。分為國學特稿、窗外的風景、張西平專欄、漢籍合璧研究專欄,以及法國、俄羅斯、美國、德國、英國、瑞典、西班牙、阿拉伯、日本、朝鮮半島、蒙古、東南亞漢學研究專欄,另有中國新文學作品外譯研究、中國文化經典域外傳播與研究、春秋論壇、漢語教學國際
你知道納米是什么嗎?火星到底能住人嗎?鳥兒和恐龍又有什么關系?快進入科學的世界一探究竟吧!本書由《科普時報》原總編輯尹傳紅主編,收錄了劉忠范、卞毓麟、鄭永春、王倩、馮偉民、徐星等國內著名科學家及科普作家的經典科普作品。除了入選小學課本的《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外,本書匯聚了太空探索、自然世界、人類生活等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許倬云教授以系統(tǒng)論的方法,圍繞著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談起,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講述華夏/中國這一個復雜的共同體是如何不斷演變的。本書的結構體例、行文風格,均屬于大歷史的范疇,沒有鋪陳細節(jié),也沒有繁瑣的論證,而是選擇每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點,以及相互間的互動,來勾勒出各個
本稿搜集全部王韜《弢園文錄外編》《弢園尺牘》《弢園尺牘續(xù)鈔》《瀛壖雜志》《漫游隨錄》《淞濱瑣話》等書之外的文章,分為以下類別:刊于《萬國公報》的文章、載于《格致書院課藝》的序言與評論、晚清經世文編所載王韜文章、刊于《申報》的詩詞和文章、刊于《新聞報》的詩、與增田貢等筆談記錄、致友朋信函。其中,致友朋信函數(shù)量較多。編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