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的《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介紹:由于世界歷史的形成,由于現(xiàn)代性在其特定階段上的* 對權利,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人文學術和社會科學是從總體上進人一種對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tài)中去了。這種學徒狀態(tài)在*為廣泛的對外學習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收獲,并使學術在特定的境況中逐漸成長起來。但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是伴隨著它開始擺脫其學
現(xiàn)代新儒家是20世紀中國人文社科領域里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文化流派。《現(xiàn)代新儒家文論點評》用別出心裁的方式,系統(tǒng)地涵蓋了現(xiàn)代新儒家文論的面貌。全書主要內(nèi)容是:首先,主編撰有2萬字的導讀前言,接著精選現(xiàn)代新儒家三代學者13人(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劉述先、余英時、成中英、杜維明)
《縉云哲學文庫慧命相續(xù):馮友蘭新論》匯集了作者高秀昌近20年研究馮友蘭學術思想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作者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馮友蘭先生的哲學觀、哲學史觀和哲學史方法論思想,深入地探討了他重寫“中國哲學史”的經(jīng)驗、教訓,詳細地考察了他關于中國走向自由民主之路的沉思,深刻地揭示了他在建構中國哲學史學科和創(chuàng)新中國哲學上所作出的重
本書為慶祝段德智先生七十華誕所作,是段德智先生的學術思想研究論集,收錄了《在段德智教授七十華誕壽慶會上的講話》、《學術人生與人生學術:七十自述》等有關段德智先生著作評價與思想研究等文章。對研究段德智先生的學術經(jīng)歷與學術精神有重要意義,對于研究我國的死亡哲學、萊布尼茨等哲學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唐君毅全集》(新編本),以1991年臺灣學生書局版《唐君毅全集》為基礎,對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進行重新編輯、校對、增補和分類,至于臺灣學生書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內(nèi)容以及原編者的注解說明,謝廷光女士親書全集及各冊書名等,新編簡體本保留其原貌。新編本力求完整地呈現(xiàn)唐君毅先生在“花果飄零”的時代對中華民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文學家、馮友蘭之女宗璞傾情講述一代哲人馮友蘭的人生經(jīng)歷學術風范、人生態(tài)度、生活點滴抽絲剝繭,還原歷史真相追根溯源,務求事實本真一代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已漸行漸遠,而他在中國哲學領域的非凡建樹、謹嚴的治學精神、執(zhí)著的人生態(tài)度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卻一直都是世人常說常新的話題。他的女兒、作家宗璞深情回憶父親一生
《新原道:中國哲學史精神》是馮友蘭的經(jīng)典著作,是一本中國文化的普及讀物,它通過對中國各思想流派的考察,指出中國哲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不僅是的哲學智慧,也是極高的人生境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找尋中國哲學的獨特精神內(nèi)涵。全書貫穿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認識,并闡述了新理學哲學體系在中國哲學中繼往開來的地位
《艾思奇哲學思想研究》是為了紀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同志逝世50周年暨《大眾哲學》出版80周年而編寫的。編者從研究艾思奇哲學思想的數(shù)十本專著和幾百篇文章中萃取出精華篇目,全面而集中地展現(xiàn)了艾思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方面所做的獨特而重大的理論貢獻。
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思之流,可謂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其中包括自己特有的民族風格、社會心理、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構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特質。今天我們要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離不開汲取傳統(tǒng)文化資源,應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契合的角度全面清理傳統(tǒng)哲學的糟粕,探尋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
本書以其六卷本《中國哲學原論》為基礎,研究唐君毅對宋明理學的闡釋與評論,包括三大部分內(nèi)容:唐君毅從何角度來詮釋宋明理學、唐君毅對宋明理學做了哪些評價和吸收借鑒、宋明理學如何與新儒家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