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叭恕钡膯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根本問題,歷史上發(fā)展出了一套成熟的“人道”思想和倫理體系。明清時期,一批回儒學者會通中國傳統哲學和伊斯蘭思想,全新詮釋、建構了一套別具特色的中國伊斯蘭人道思想體系,深入探究闡釋“人從何而來”“人道是什么”“如何實踐人道”“人道的意義何在”等問題。本文稿
馬復初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經師、阿訇,其漢文著述在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價值,已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書系統梳理了馬復初從事寫作的時代背景及其漢文著述情況,深入細致地解析了馬復初的主要漢文著述的主旨思想、著述方法。馬復初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以淺顯形式闡釋伊斯蘭信仰;提出六信,確立中國伊斯蘭教表述信
本書共分十個版塊,內容包括:歷史沿革、信仰禮儀、教制教派、教義學說、經籍人物、其他等。
本書是中國伊斯蘭教教務指導委員會為全國伊斯蘭教教職人員編寫的宗教宣講指導用書。內容以倡導我國穆斯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包括“做一名具有愛國情懷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倡導平等”“做一個友善待人的穆斯林”等篇目,加強正面引導,弘揚我國伊斯蘭教歷史上形成的愛國、和平、中道的主旋律,凝心聚力,服務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
自17世紀至19世紀,穆斯林在西部非洲發(fā)起一波聲勢浩大的伊斯蘭吉哈德運動(又稱圣戰(zhàn)運動),建立了一系列的伊斯蘭政權。尤其是19世紀,在當今尼日利亞北部,穆斯林建立了強大的哈里發(fā)國家,標志著吉哈德運動達到。這次吉哈德運動,極大的改變了西部非洲的宗教、文化與政治景觀。西非伊斯蘭教實現了從被動向主動,從少數到多數的轉變。這次
伊斯蘭復興運動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伊斯蘭力量發(fā)動的復興伊斯蘭信仰、文化、政治理想以解決現實問題的政治社會運動。奧斯曼帝國教俗合一的歷史傳統、官方與民間宗教的二元并立,凱末爾政權均質化的現代化建構和中心與邊緣的文化斷裂構成伊斯蘭復興的背景。伊斯蘭教育、傳媒、知識階層的興起,蘇非教團和新蘇非主義運動的活躍,構成伊斯蘭文
激進主義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壞性力量,成為伊斯蘭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還要和我們如影隨形地伴生下去。鑒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梳理漫長的穆斯林激進主義歷史演進軌跡,探尋其背后實現不同時代傳承的激進理論家和踐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進思想及其行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夠正確把脈激進勢力歷史發(fā)展趨
二戰(zhàn)結束后,歐洲國家為開展戰(zhàn)后重建,吸收了大批來自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移民。為解決移民與歐洲社會的融合問題,歐盟以及歐洲主要大國都按照所謂平等原則制定了一系列移民融合政策,穆斯林移民對歐洲國家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努力參與。但由于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再加上宗教文化層面的矛盾,穆斯林移民與歐洲主流社會的融合并不順利,而且近年來還
《文明的交融與和平的未來》若想鏟除孕育穆斯林激進分子的激進意識形態(tài),治本之策是,國際社會要大力推動穆斯林世界向溫和主義邁進。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推動穆斯林世界汲取伊斯蘭文化和諧觀——伊斯蘭教核心價值觀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之歷史智慧,尤其是要汲取其精髓伊斯蘭哲學兼收并蓄的智慧!段拿鞯慕蝗谂c和平的未
《穆斯林激進主義》:激進主義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壞性力量,成為伊斯蘭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還要和我們如影隨形地伴生下去。鑒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維度,梳理漫長的穆斯林激進主義歷史演進軌跡,探尋其背后實現不同時代傳承的激進理論家和踐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進思想及其行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夠正確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