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帝后期各種矛盾如何集中爆發(fā)?國家如何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秦漢大一統(tǒng)如何崩潰?獻帝初年的破碎性分裂又如何最終演變?yōu)榫植拷y(tǒng)一的三足鼎立?本書聚焦于東漢覆滅前三十年的歷史時期,即漢末群雄混戰(zhàn)的階段,嘗試通過對基本史事的重新梳理,分析各主要軍閥集團的內部矛盾以及軍閥之間的利益糾葛,并從秦漢大一統(tǒng)制度遺產的角度,來探討秦漢舊制是怎
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讓我們將文學和政治視為兩個獨立的、彼此不可簡化的領域。如果歷史學家要探究其他地方和其他時代的情況,就必須摒棄這種新觀念。在五、六世紀中國南方的建康城,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將文學和政治割裂開來:閱讀和寫作的知識——“文”——都是由宮廷和行政機構塑造的。大臣是“作家”,禮是他們的“美學”,皇帝、王公和其他大臣則是他
本書立足新見碑志,探究北魏至隋唐胡漢之間既互為異質又兩相融合的民族關系,以此追溯胡姓家族的淵源與發(fā)展,豐富中古時期民族交流融合的研究案例,進一步深化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析西北地區(qū)胡漢雜糅、中外對峙特殊背景下所形成的軍事制度、邊防地理等,把握歷代王朝對邊疆的經略政策,補足西北邊防史的細節(jié)與脈絡;填補正史缺失
本書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的史事,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包括帝王紀事、人物傳記、少數(shù)民族、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多方面,是研究西漢時期歷史人文、政治典章以及民族交流的重要史料,同時,《漢書》開創(chuàng)了斷代史的敘史方法,以“實錄”精神為人物做傳,語言平實生動,是傳記文學中的典范,在史學史和文學史上都具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共65卷,其中《魏書》(又稱《魏志》)30卷,《蜀書》(又稱《蜀志》)15卷,《吳書》(又稱《吳志》)20卷,為陳壽所撰。記述了漢獻帝建安元年(196)曹操執(zhí)政至吳末帝孫皓天紀四年(280)吳國滅亡共85年的史事!度龂尽飞铣小妒酚洝贰稘h書》,與之并駕齊驅。“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漢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12篇,表8篇,志10篇,列傳70篇,共100篇,后人將其劃分為120卷,全書共80余萬字。《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因此歷史上常把司馬遷和班固并稱“班馬”“遷固”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的史學論文集,集中收錄了作者在北朝隋唐史領域的主要學術成果。書中收錄論文五十余篇,內容涉及北齊、北周、隋、唐時代的政治、經濟、制度、重要人物以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對府兵制、關隴集團、玄武門之變、李武政權、兩稅法等歷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考辨,對一些唐代傳世及出土文獻作了辨析與釋證
本書收錄張蔭麟、呂思勉兩位史學大家關于秦漢時期歷史的著述,張蔭麟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社會的變遷、經濟的發(fā)展、思想的貢獻及重大人物的活動,活潑生動,又富含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呂思勉則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進行統(tǒng)觀論述,旁征博引,條理清晰,見解獨到。他們的著述也有共同的特點,即最初都是作為通俗的歷史普及讀
歷史上的三國,群雄并起,兩漢的大氣磅礴還在,亂世又帶來了自由的空氣,造就了一個短暫的、英雄輩出的時代。雄主謀臣們盡情揮灑、縱橫捭闔,既與強敵高呼酣斗于外,又與政敵斗智斗勇于內,蕭墻之內、臥榻之側,燭光斧影,驚心動魄,福禍生死,往往系于一發(fā),時時上演著成王敗寇的歷史大劇。他們宛若星辰,滾滾大江也未能掩蓋其光芒。全
本書上起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下訖公元280年三國歸晉,以重大歷史事件和戰(zhàn)爭戰(zhàn)役為主線,串連起近百年的三國歷史,涉及幾十個影響深遠的戰(zhàn)爭、戰(zhàn)役和眾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地理講述三國歷史故事,并隨文編繪了88幅全彩歷史地圖,全方位直觀展現(xiàn)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