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在歐亞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歷史長河中一股強韌的力量。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兒為代表的草原豪杰,統治歐亞大片內陸區(qū)域達13個世紀之久。《草原帝國》記述的,正是突厥、匈奴、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自身興榮,及其對區(qū)域歷史,進而對世界文明格局與秩序的影響。 本書史事,上起新石器時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紀晚期蒙
作者集多年深入研究之成果,從歷史的視野、理論的高度、現實實踐的層面,多維度論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問題。全書共分八講,從中華民族整體視角出發(fā),深入闡述和分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內涵、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古代各個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中國歷史文化認同的深遠傳統等主題內容,揭示了統一是中華民族
史祿國的《通古斯人的心智叢》是人類學尤其是薩滿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是通古斯人及其薩滿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書。他挑戰(zhàn)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薩滿教精神病理說”,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統考察,提出人類學的族團化(ethnos)理論,并落實到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中長達六年的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依次是史前至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該書分為上、中、下三冊,圖文結合,圖片以歷史文物為主,設計精良。
高句麗是起源于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來一直生活在渾江、鴨綠江流域的長白山南麓。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寬郡高句麗縣建立地方政權。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東征,高句麗亡。本書以高句麗民族與地方政權作為研究對象,涉及先秦至漢唐時期中央王朝對北方民族政權管理、冊封、朝貢的歷史,也涉及東北亞古
石壁地區(qū)位于閩西山區(qū)深處,歷經千余年的發(fā)展,至晚清形成了鄉(xiāng)族網絡密集的山峒社會。1935—1949年,政府在閩西推行現代國家政權建設,石壁地區(qū)由此被納入基層行政體系。國民政府通過新建的行政、治安、稅務等基層機構,將國家權力的觸角伸向閩西鄉(xiāng)村,借此傳播現代國家意識,實現了攫取民間財富的目的,卻無力建構以行政組織為中心的權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主要研究五帝與三代時期夏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其中,第一部分利用莊子的歷史學觀點,論述古人類的演化,以及漁獵、農耕等技術的歷史進程。第二部分闡明夏族的基本情況,基本結論是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夏族在甘隴地區(qū)形成,具有姓氏和宗社制度,并發(fā)展了農耕和彩陶等技術。第三部分探討夏族在五帝時期逐步移殖擴充的歷史過程
《契丹資料輯錄》主要輯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約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錄時間,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見于《三國史記》記載的378年(東晉太元三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下訖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開平元年)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稱汗建國。《契丹資料輯錄》主要輯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
海南島因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而成為一個典型的移民聚集地,因此,它的發(fā)展史是民族遷徙與文化傳播、融合的形成史。來自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共同在海南這一區(qū)域中匯聚、交融,從而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場域。對這些移入海南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成為理解當前海南整體性與內部多樣性的重要渠道之一。本論文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唱響民族
瑤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廣泛分布在華南地區(qū)。它的文化自先秦時期肇始,源遠流長。本書重點圍繞瑤族的文化與形象藝術展開分析。本書首先分析了瑤族的基本概況,然后分析了瑤族的文化發(fā)展以及文化的不同類型,選擇其中的部分內容,如建筑、服飾、舞蹈、工藝美術等,探索其形象可視化的轉化可能。最后則重點圍繞廣西金秀大瑤山的瑤族展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