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九章,包括界說,近世我國極盛時代之版圖,失地之初期,俄羅斯之蠶食,南藩之脫離,日本之鯨呑,軍港之祖借及滇邊之損失,蒙藏之懸案,結論。全書對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與列強交涉過程中土地喪失的情況做了粗線條的梳理。
《中俄界記》共三卷,主要記錄了沿邊境內外山川形要等,重點研究清光緒十二年以前中俄邊界線的走向、地理形勢,以及對中俄外交的失敗訂約的原委。《中俄外交沿革史》對中俄外交關系歷史中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俄國侵占東北過程中的外交交涉,以及中俄圍繞外蒙古的外交斗爭等
《在華英商群體與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英關系》主要考察19世紀20-30年代在華英商群體的各類活動,對英商在貿易地廣州和居住地澳門的活動做了整體的研究。內容包括:在華英商的人員構成、其在廣州的商業(yè)概況及相關的管理制度,英商在澳門的商業(yè)、居住、管理和生活狀況,在華英商的社會文化活動,在華英商與清政府的各類交涉活動——一著重介紹對
“政治前沿新知識文庫”以“資政”為視角,聚焦于“國家治理”中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社會建設與社會發(fā)展、政府與政黨權威、文化、政治與網絡、國際問題與國際戰(zhàn)略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將各學科研究的前沿知識與“國家治理”實踐中的重要政治、政策問題結合起來,以中高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為讀者對象,致力于更新其執(zhí)政理念,提升其執(zhí)政能力,
《探尋中美關系的奧秘》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中的其中一本,收錄作者陶文釗80年代以來發(fā)表的研究中美關系的具有代表性的論文26篇,涉及中美關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那些敏感的、在兩國乃至世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本書通過對利益集團參與歐盟決策的觀察,探討了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即歐盟層面的利益集團是如何產生和發(fā)展的;在歐盟的日常運作和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當中,歐盟利益集團如何影響歐盟的決策的;對歐盟利益集團在歐盟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進行規(guī)范性評價。對于歐盟利益集團的系統(tǒng)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歐盟公共決策和制度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各種
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政治學和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了自1949年以來的澳中關系,為我們展示其新銳觀點。本書對于認為澳大利亞在對外關系方面依賴其“強大盟國”的這種傳統(tǒng)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探討了堪培拉外交決策過程中貿易和政治因素的互動。本書的出版,打破了迄今為止在澳中關系研究方面,由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主導的局面,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尼泊爾和印度是南亞地區(qū)綜合實力懸殊的兩個鄰國,兩國不但擁有漫長而開放的邊界,還擁有相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但兩國之間的關系卻錯綜復雜,起伏不定!赌岵礌栍《葒谊P系的歷史考察(1947-2011)》運用“安全困境論”和“博弈論”等國際關系理論,對尼印兩國關系的發(fā)展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尼印關系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
冷戰(zhàn)結束后,中美日三國成為東亞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國家。進入新世紀以來,中美日三邊關系發(fā)生了許多的重要變化,并對未來亞太地區(qū)的走勢產生了重大影響。劉衛(wèi)東編著的這本《新世紀的中美日三邊關系》對這一時期中美日三邊關系的演進過程進行了梳理、總結、歸納。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抓住了中美日三邊關系發(fā)展變化的主線,即實力對比的變化,并通過
本書將60余年新中國外交之歷史發(fā)展主題界定為“和平外交”,并根據(j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之外交理念、外交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征的發(fā)展和變化,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將其劃分為以“和平共處”為主要特征的“前三十年”(1949—1978)和以“和平發(fā)展”為主要特征的“后三十年”(1979—2012)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