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客體無法直視,拉康的理論亦需“斜目而視”。在本書中,齊澤克一方面透過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論,揭示“無意識的邏輯”,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論解讀通俗作品,這既包括希區(qū)柯克、安東尼奧尼、大衛(wèi)?林奇、賽喬爾?萊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喬治?米勒等著名導演的電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
讓·波德里亞(1929—2007)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后現(xiàn)代理論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xiàn)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費社會》、《物體系》、《生產之鏡》、《象征交換與死亡》、《冷記憶》、《美國》、《完美的罪行》等。這本《論誘惑》是其中晚期
《實踐理性批判》,該書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杜袛嗔ε小肥恰都兇饫硇耘小泛汀秾嵺`理性批判》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档掳缪莸氖腔浇陶胬淼木S護者,是他首次確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書中討論了生活中的至善問題,康德認為人在絕對服從道德律令的情況下,不應該只是去尋找快樂,而應該去尋找上帝賜予我們的幸福。
《俄國思想家(第2版)》是一部系統(tǒng)闡述十九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生活命運和思想狀況的學術著作。作者揀取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如赫爾岑、巴枯寧、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時代精神,并將其置于整個俄羅斯和歐洲的歷史背景之中。
《政治哲學的第一哲學論證:費希特政治哲學思想評析》緊緊圍繞政治哲學與其形而上學前提的關系,以西方政治哲學的整體背景為視域,系統(tǒng)地探討了費希特的政治哲學思想,指出費希特哲學在近代歐洲政治哲學特別是在德國政治哲學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其后的政治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深刻影響,尤其是他在實踐哲學、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方面對馬克思政治哲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精選出來的世界名人完全是基于客觀公正的立場,兼容古今中外,從教育、文學、科學、政治及藝術等方面選出最具影響力的著名人物。我們在向少年讀者介紹世界上這些著名人物時,把他們面臨危機的鎮(zhèn)靜,駕馭機遇的精明,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新,以及他們的志向、智慧、風格、氣質、情感,還有他們的手段、計謀,以及人
歷史理性就其實質而言不過是在歷史進程中生成的人的理性。因此,對歷史理性的理解就必須從對人本身的理解進行。由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自身發(fā)展的程度不同、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的程度不同,因而就會形成對歷史理性的不同理解。真正把理性與人的本質聯(lián)系起來,從人本身出發(fā)去闡釋歷史理性,是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于歷史理性
西方古典政治哲學所謂政治自由通過求善原則體現(xiàn)出來:只要城邦公民服從善的原則,他們就是自由的,F(xiàn)代西方政治哲學則自馬基雅維里以降,對古典政治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予以批判反思,將政治與道德、公域和私域分離從而與古典政治哲學相決裂并由此得以產生。馬基雅維里主義自由概念為現(xiàn)代西方共和主義和自由主義奠定了基礎,本書通過批判地考察西方
叔本華與尼采的悲劇思想,是一個重要的、富于思想魅力的論題,針對他們之間究竟是“同”還是“異”,中外眾多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有過不同的看法。本書在德國古典哲學的背景下,既細致分析了叔本華與尼采悲劇思想的基本內涵,又深入辨析了叔本華與康德思想、尼采與叔本華思想之間的深層發(fā)展脈絡,在此基礎上詳細比較研究了叔本華與尼采的悲劇思想
康德的哲學在諸多領域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所有涉獵哲學的人都耳熟能詳?shù)囊粋不爭的事實。自20世紀初康德哲學被引介入中國始,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很快就成為顯學。然而,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相適應,國人對康德哲學的關注多集中于他的知識論和倫理學,而他的與前兩者鼎足三分的宗教哲學卻遲遲未進入中國學界的視野,這與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