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與文獻概論》是中國唐史學界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的一個作品集。書稿由陜西師范大學唐史研究所和中國唐史學會編纂審定,收錄國內外隋唐史研究專家的研究論文27篇,分為政治與制度、經濟與文化、文獻與考證書評等多個板塊,內容涉及唐代的政治、制度、經濟、文化、宗教、軍事、法律、文物、出土墓志考釋、相關學術著作評介等多個研究領
本書是一部歷史通俗讀物,作者通過6大主題,60個日常生活話題,講解了從先秦講到明清人們的衣食住行,全面呈現(xiàn)真實的古人日常生活。如古代人有沒有買房的憂慮,其實在唐朝人們對買房一事也是苦惱萬分,官至吏部侍郎的韓愈,居然用了30年才攢夠買房子的錢。宋朝的房價更是高得離譜。蘇轍晚年在汴梁買房子所花的錢,要一個普通人至少120年
本書是一部通俗歷史讀物,通過五大主題,六十多個古代生活的話題,從先秦講到明清,從衣食講到住行,面呈現(xiàn)真實的古人日常生活,對古代人的生活日常做了真實的講解,打破大眾固有的錯誤認知。例如文中提到,實矽節(jié)在古代僅限于末婚女性過節(jié),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們聚會,互相切磋女紅技巧,聚餐玩耍。所以,汐并環(huán)是古代的情人
本書分章詳論了唐代士人中年經常出任的幾種核心中層官職,其中包括京官七種(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拾遺、補闕、員外郎、郎中),縣官一種(縣令),州府官一種(司錄/錄事參軍),以及幕府官一種(判官),闡明了這幾種官在唐代政府架構和士人官歷中的意義與位置。
本書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fā)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唐代銓選制度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
本書精選唐代幾種最常見的基層文官,秉持“在傳記中考掘制度史”的原則,從唐人的生平經歷、從眾多唐人的官歷著手,詳考唐代基層文官的各個面貌,以厘清唐人剛出來做官時的一些實況,特別是他們的入仕條件、仕途前景和職務等細節(jié),對理解唐代士人的仕宦生活大有助益。全書共分七章。前五章分別探討了京官(校書郎、正字)、縣官(縣尉)、州官(
本書通過個案分析,細致解讀官員履歷材料,探討高層職事官在唐代經歷的“使職化”過程,闡釋唐代高層文官復雜官銜的特征和深層意義,對唐代的政府架構及其權力運作方式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動態(tài)的理解,并且使讀者深入體會唐代士人宦途沉浮的實態(tài)。
商周用爵制度論
本書首次出版于1952年,經由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專題演講講義整理修訂而來。作者通過對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選舉考試制度、經濟賦稅制度、兵役制度的流變沿革進行考察,分析了中國歷代政治的利弊得失。全書在對中國歷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鉤玄之余,還對近代以來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種種誤讀乃至否定,做出了
本書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經典著作,立足于中國古代國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國家權力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法則為切入點,勾勒出明代從中央到地方,從皇帝到鄉(xiāng)紳里甲層層制衡的龐大國家機器。通過明代權力結構初創(chuàng)、定型、調整、再定型的全過程,展現(xiàn)明代國家權力結構演變的雙軌制軌跡,展示中國歷代國家權力內廷機構外廷化、中央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