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史書中的一部巨著,也是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共一百三十卷,記述自黃帝始至漢武帝止約三千年的歷史,書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市井小民的故事?蓪τ谛W生讀者來說,其篇幅內容浩繁,且以古文寫就,文字難懂。 享譽全球的東方文化學者楊富森教授從《史記》中精心挑選出四百多位歷史人物的精彩故事,其中有帝王、哲人、賢士、辯
本書共十章。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漢語漢字和漢文典籍、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國古代科技文化、中國古代教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近代轉型和現(xiàn)代化建設等。
《看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為“陳樂民作品新編”之一種,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中西文明交流與比較的各類文字,集中呈現(xiàn)了作者晚年對“西方何以為西方,中國何以為中國”這一主題的孜孜思索。作者專注于研究中西歷史進程的分野與關聯(lián),關注歷史結構的演變,強調中西文明對比的方法論問題。同時更善于從微觀處把握歷史發(fā)展的關鍵
《中國社會史論》為歷史學家、社會史學家熊得山先生遺著,曾經作者摯友胡鄂公、李達、錢納水等傳閱,識者譽為該作者心血之結晶,李達為之作長篇序言,該書存緒論及正文四編共九章。作者堅持以科學史觀為理論指導;以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解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fā)展,并以充分利用考古學資料為論證特色,其對中國原始社會形態(tài)的描述、對中國歷史分期的
以中國人的語言譜系解析世界文明,看人類國家文明的歷史發(fā)展邏輯;以世界文明的視野呈現(xiàn)中國文明,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中國綿長生命力的歷史基因!秶視r代》從對中國當代社會道德基礎和價值體系的危機性焦慮出發(fā),提出站在歷史實踐的立場,對整個人類社會文明重新加以審視,發(fā)現(xiàn)世界范圍內的國家文明在歷史實踐中的興亡法則,揭示大國文明興亡生滅的
我們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整理、傳播與數據庫建設”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傳統(tǒng)”之中國,方能更準確地理解“當代”之中國,也才能更加準確有效地傳播“中華”文明。作為凝聚、濃縮了中華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正是國際讀者了解當代中國、中華民族和
“度陰山講中國史系列”是一套通俗中國史,上起神話時代,下至清朝滅亡,覆蓋中華5000年歷史。本書為第二冊,主要講述了魏晉南北朝這期間的歷史發(fā)展。從公元189年東漢董卓進洛陽算起,到公元588年楊堅統(tǒng)一中國建立隋朝,中國亂了近四百年。當我們讀這段歷史時,會看到真正擁有良知的人屈指可數,更多的人要么消極避世,要么暴力求生,
本書收錄有《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論書法文化》《文獻研究的時序》《論元雜劇的本色派》《唐通事與日本近代漢語教育》等內容。
作為《汪德邁全集》第4卷,書稿內容包括2015~2017年汪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生國際課程班十余次講課的筆錄,共8章。其中部分篇章曾在我社名以《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出版。本次結集,增加超過一半的篇幅是全新內容包括對亞細亞生產方式與中國古代社會生產的特殊性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文化變革與西方宗教革命的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