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是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近現(xiàn)代社會的一位企業(yè)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創(chuàng)辦大生集團、天生港電廠等50多家企業(yè)、40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以及教育、慈善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曾稱贊他是愛國企業(yè)家的先賢與典范。 本書所收錄的是張謇奏請?zhí)焐圩蚤_商埠以及創(chuàng)辦天生港電廠、大達輪步公司、通燧火柴廠時
本書是中國古代著名女性的群英譜。全書共收錄85篇精短散文隨筆,記述了從遠古女媧到清末秋瑾87位著名女性人物。有些人物故事廣泛流傳,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在流傳過程中容易被誤讀,本書做了提醒式糾偏;有些人物故事塵封太久,幾乎被世間淡忘,本書抖落厚厚的歷史塵埃,喚醒每一束瑰麗之光;有些人物故事因迥異于世俗,成了后世的傳奇或傳
本書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均先生主編的一部以近代曲學大師吳梅先生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集。吳梅(1884年-1939年),現(xiàn)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詩詞曲作家,對近代戲曲史具有十分深入的研究。吳梅在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與教學方面的成就尤為突出,被譽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學大師”。本書匯集了“吳梅與近代以來的中國戲曲文
伍連德(1879-1960),中國衛(wèi)生防疫、檢疫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yī)學教育和醫(yī)學史等領域的卓越先驅,中華醫(yī)學會第一屆會長,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哈爾濱醫(yī)科大學等多所醫(yī)院和醫(yī)學院的主要籌辦者,華人世界首位諾貝爾獎候選人(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候選人),第一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的中
本書主要收錄與書法、繪畫等藝術相關的珍聞與集藏故事,涉及書札、箋紙、扇簫、畫幅、書法、書冊、竹刻、墨錠、硯、石、印拓、柬帖、名片、照片、稀市、瓷等。具體內容包括:揚州八怪考;顧子山之名聯(lián);李蘊章以耳代目;潘祖蔭之風趣;任伯年之塑像;吳昌碩及其弟子等。
鈴木正夫,橫浜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劉高力,日本國立阿伊努民族博物館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俗學、社會學。鈴木正夫為了探究中國作家郁達夫在南洋失蹤和被害之謎,多次親赴印度尼西亞調查,最終找到了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憲兵,還原了郁達夫被害的真相。本書不僅追溯了郁達夫在南洋組織抗日文化運動直到遇害的軌跡,也描述
本書是中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特邀副會長任和的自傳。作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名飛機設計師。但終生喜愛文學藝術,喜好人文歷史。曾在海外工作和生活很多年,浪跡世界許多地方,接受過東西方文化的雙重教育,服務過很多公司,從事過很多次工作。作者以自身多樣的經(jīng)歷為引子,表達自己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的體會:不符炎趨勢,不人云亦云,不以訛傳訛,真
本書收錄了榮獲“新時代·鐵路榜樣”稱號和“新時代·鐵路榜樣”提名獎的38同志的先進事跡,詮釋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展現(xiàn)了鐵路人的先行風采、服務本色、擔當品格、奮斗精神。
王崇炳(1653-1739),字虎文,號鶴潭,浙江東陽人,六十五歲出貢,一生布衣,著有《學耨堂詩稿》《學耨堂詩余》《學耨堂文集》《金華征獻略》《金華文略》《廣性理吟》等。耄年為一鄉(xiāng)學者領袖?疾焱醭绫沂琅c生平,與諸師(蔡爾璧、趙忠濟、金光奎、董肇勛、毛騎齡)、同門(李鳳雛、華若虛)、門人、地方官員(門應瓚、劉深符、張
本書收錄了《博聞強記,自娛娛人——記民間故事家劉培德老人》《給后代留下智慧和笑聲——訪漢族民間故事家劉培德》《國寶劉培德》《小王與“大王”》《播種笑聲的人——記民間故事家劉培德》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