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為上編歌仔戲(薌劇)論、中編邵江海論歌仔戲(薌劇)、下編邵江海論三編,主要內容包括:薌劇藝術通史之一:淵源和流派;歌仔戲“七字調”的形成與發(fā)展;歌仔戲與薌劇的交流等。
《普契尼論:悅耳、真實和情感》以普契尼的歌劇作品為主要線索,并將其置于意大利歌劇傳統(tǒng)與歐洲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背景下,試圖探究作曲家在沿襲意大利傳統(tǒng)與融合歐洲音樂發(fā)展新動向之間如何抉擇以及在歌劇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體現。作者從意大利歌劇獨特的運營體系入手,結合音樂創(chuàng)作的文學淵源,細致分析了普契尼的每一部歌劇作品背后——歌劇工業(yè)化運營
本書作者早在2002年就于中國臺灣出版了兒童創(chuàng)造性戲劇教育領域的**本中文*作,此書成為該領域當之無愧的開山之作。本書是作者又經過十多年的精心研究,今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新成果。林玫君編*的《兒童戲劇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全國學前教育專業(yè)新課程標準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理論與實務兼具,理論部分,綜合整理了幼兒游戲與戲劇教育相關的
梨園戲是閩南語系區(qū)域的一種泉腔古南戲。本書用詩一般語言,為這個古稀劇種立傳,分析了梨園戲產生的歷史淵源、地域環(huán)境、梨園戲與南戲的關系、內部三大流派以及興衰過程,敘述了梨園戲表演的傳統(tǒng)禮儀,聲腔、樂曲、鼓簫、歌舞之美,三路梨園各自的風采,傳統(tǒng)劇目的藝術價值,并重點介紹了著名梨園戲編劇王仁杰、梨園天后曾靜萍在傳承與改編梨園
湘劇是湖南省的一個代表性劇種,素有省劇之譽。它源于元、明之際,在6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腔)、亂(亂彈)的四大聲腔。此外,尚有安慶調、七錘半、鳳陽歌等小調。本書全面介紹了湘劇的的歷史淵源、發(fā)展過程、代表曲目、著名演員等情況,是一本幫助廣大讀者全面了解湘劇的重要參考書。
吳新雷編的《插圖本昆曲史事編年》是一部學術性的昆曲史料書,主旨是為昆曲史的研究累積原始資料,留存往事的訊息和線索,供昆史研究者作參考。由于昆曲是綜合藝術,涉及作家作品、藝人伶工、聲歌音律、舞臺演出等各個方面,排比編年時還連帶到史書典籍、報刊文宣之類的諸多事項,雖限于條件難以網羅求全,然均取精用閎,擇要列舉。本書又從歷代
《清末及民國京劇編演新戲芻議》的主要內容分為:1.20世紀初中國戲曲革新探索的困境、2.誰主沉浮:清末及民國中國戲曲革新的主體模式、3.民國初年戲曲改良的政治環(huán)境——《新安天會》及其啟示、4.清末民初京劇改良與近代“公共領域”的形成、5.清末及民國京劇編演新戲運動及啟示、6.民國初年梅蘭芳與轉變中的梨園文化、7.
本書由序、圖錄、大事年表、北京曲藝團人名錄等幾部分構成。圖錄又由解放、建團、國營、災難、輝煌、改制六個章節(jié)構成。 圖錄中的每個章節(jié)都是由述評和與其相應的圖片構成。述評,講述的是每個時期在北京的曲藝藝人或北京曲藝團中發(fā)生的主要事件,以及對每段歷史的基本評價。圖片盡可能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圖片質量雖參差不齊但反映的也是
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戲曲研究專家,出版過十多部學術專著,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被譽為當代戲曲研究代表性人物之一。
周貽白一生致力于中國戲劇史的研究,他以七部中國戲劇史著述初步奠定了劇場觀念下的戲劇史研究的新格局。他提出的“空場子”戲劇審美論、“場上搬演”戲劇本體論和“案頭場上并重”戲劇史論等思想,開啟了有別于王國維引領的戲曲史研究的新路徑。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貽白對著名老伶工的調查與采訪,對戲曲文物的考察與研究,對地方戲文化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