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內容為文藝美學討論古今中外哲學(美學)與文學藝術的一些基本問題,涉及美學,中國古代哲學,文學藝術,現代文學與戲劇,是作者二十余的學術小結。文集中有《曹禺劇作七十年解讀的困惑》,《論老子音樂美的思想本質》,《想象力、獨創(chuàng)力、自由---論康德關于藝術創(chuàng)造主體的天才特征》等文章。
本書是魯海先生研究青島歷史與戲劇文化的專著,書中擇要闡述了青島的京劇、話劇、呂劇、評劇、茂腔等數十個曲種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歷史,并詳細介紹了諸多藝術大家,揭示了青島戲劇藝術的源流變遷,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宏大而又精美的藝術畫卷。
湖北為荊楚之腹地,楚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誕生了2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楚劇就是楚地藝壇上的一枝奇葩。楚劇是清道光年間形成于湖北孝感、黃陂一帶的地方戲,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至今已有150年左右的歷史,是打鑼腔系中具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劇種,ò
戲劇藝術概論
探究戲曲理論發(fā)展趨勢,推動戲曲理論事業(yè)科學有力地發(fā)展進步,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戲曲的保護與研究,關注戲曲現狀研究亦是本獎項的重點。賈志剛主編的《戲曲研究(第90輯)》探討范圍涉及戲曲研究各個領域。除文本解讀、劇目分析、文獻考證外,還包括戲曲音樂、戲曲舞臺表導演藝術、戲曲傳播、戲曲發(fā)展現狀研究等。其研究角度與方法,
《老田侃戲:京劇戲迷60年看戲記憶(毛邊本)》約40萬字,分為“觀劇漫憶”(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戲的回憶)、“劇場觀劇速記”(2009年以后作者在劇場看戲的記錄)、“熒屏觀劇后記”(2009年夏以來作者看中央電視臺11頻道“空中劇院”節(jié)目和音配像后的隨筆)三部分,時間跨度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今,是一
本書以宋﹑元兩朝為重點﹐征引歷代有關資料﹐說明戲曲的源流及演變。內容包括:上古至五代之戲劇、宋之滑稽戲、宋之小說雜戲、宋之樂曲等。
《聲腔、表演與戲劇版圖: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研討會文集》是關于中國戲劇理論及理論、個案研究的研討會文集,從總論、西北視野、西南視察、個案研究和附錄幾個方面對戲劇進行了全方面的研究和闡述,內容翔實、個案鮮明。 研討會的論文當中,既有總論式的概覽,亦有對個別少數民族劇種的研究;既有聲腔源流的追溯,也有民族地域中的劇種形成的考
《東方紅從舞臺到銀幕》以跨越歷史長河近50年的經緯,詳細的描寫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由來和發(fā)展過程,其中涉及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典故和軼聞舊事都是首次打開歷史的塵封檔案首次披露,同時也澄清了一些被歲月掩蓋和民間誤傳的真實往事,比如該劇真正的幕后主要人物除了最高領導周恩來總理之外,尚有總政主抓文藝的文化部副部長陳
《中華戲曲(第47輯)》為是中國戲曲學會、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的同人刊物?镆詰蚯奈镅芯繛樘厣詰蚯、戲曲理論研究為核心內容!吨腥A戲曲(第47輯)》共收錄最新戲曲研究論文二十余篇,包括戲曲文物、文獻資料的發(fā)掘、整理和研究;戲曲與民俗、宗教等關系及儀式劇研究;高層次的戲曲理論、戲曲美學研究;少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