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開放時期的新時期文學,主要由“知識分子與當代文學”系列論文組成;第二部分:網絡時代的“80后”文學,對崛起的“80后”新生代作家(如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的主要作品進行了評述;第三部分,互動時代的“本土化”文學,主要對廣東文學、黎族文學及贛文化特征進行了闡述。
本稿件內含文章的種類不一,有論文稿,有研究綜述稿件,有專題研究文獻目錄索引稿件。內容主要是針對儒學的研究,涵蓋有方法論、文化、文獻、經學、比較學。還有學術動態(tài)和文獻綜述的介紹。從內容涵蓋的古今中外,到研究方向的百花齊放是相對比較全面的一本研究集刊。
《德譯中國文學名著研究》為華東師范大學德語系宋健飛教授結合多年文學翻譯教學經驗與研究成果傾力所著,旨在向廣大德語專業(yè)師生以及德漢、漢德翻譯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呈現(xiàn)德國翻譯家們對中國文學作品的譯介情況。《德譯中國文學名著研究》精選二十三篇(部)中國文學名作,既有耳熟能詳的古代國學經典,亦有蜚聲海內外的當代小說。在選摘與對比
本書從歷史記憶與想象、文學傳播與接受、士人精神傳統(tǒng)的形成等多個維度,探討了竹林七賢與唐代文學之間的歷史與文化關聯(lián),重點關注唐代士人在精神氣質上曾受過七賢所代表的“竹林精神”怎樣的影響,同時,關注唐代文學對由七賢所創(chuàng)造的“竹林文學”有過哪些方面的接受。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世界以及世界文化秩序正在被重新型構。令人警醒的是,中國現(xiàn)代以降傳統(tǒng)文史哲即基本處于斷裂狀態(tài),如何在全球性及現(xiàn)代性全新前提與語境之下予以重新整合,如何重新建構中國和中國人的主體性,并從歷史主義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向現(xiàn)代社會科學意義上的人文主義全面開放,是當下人文科學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本書側重于“人文重塑”的
課題《19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作家群落研究》針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的困境,提出“現(xiàn)代作家群落”的概念,運用作家群落的研究方法,對1930年代中國現(xiàn)代作家群落生成語境、文學形態(tài)、文化心態(tài)、文學出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剖析,準確概括了這一時期作家群落的生存與發(fā)展的特點。
《多民族文學史觀與中國文學研究范式轉型》是21世紀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與批評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闡釋多民族文學史觀的理論基礎、基本內涵、結構要素、現(xiàn)實價值和學術意義的基礎上,重新探討了中國文學的時間、空間、中國文學史的國家知識屬性等中國文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總結了多
《追尋意義/文藝報文叢》精選了一百余篇《文藝報》近年刊發(fā)的文學評論和藝術評論文章,分為當代文學評論、網絡文學評論、華文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評論及藝術評論五個專題,所選文章既有對當下*新文藝動態(tài)的觀察和分析,也有對*新文藝作品及時到位的評點。全書匯聚近年文藝發(fā)展態(tài)勢,集中展現(xiàn)新老批評家的學術堅守和批評風采。
唐瀚存是近年活躍在全國文壇的青年評論家,立足西部,放眼全國,勤奮多思,有獨特見解。但兩年前我對其書稿《西邊的詩學》,未予通過評審,當時我認為,他“對重大論題研究不夠”,“體系性弱”,“略嫌蕪雜”,F(xiàn)在,經過兩年努力,《一對青白眼——當下文學的冷熱觀察》以新面貌出現(xiàn),在廣闊性、深刻性、尖銳性上,都有長足進步。本書“本體論
《王方晨創(chuàng)作論》一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總論主要從王方晨文學創(chuàng)作的背景、傾向和特征入手,分析論述王方晨文學世界的整體面貌和基本樣態(tài);分論是以王方晨小說代表作為審視對象,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其小說內在肌理和審美風格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