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吸收前賢和當代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甲骨學的學科內容和基本知識進行了較全面、準確、專業(yè)的講解。內容包括:殷墟甲骨文的發(fā)現與收藏情況,(發(fā)現過程、意義以及與甲骨文發(fā)現相關的一些學術問題);殷墟甲骨文的科學發(fā)掘與著錄情況、羅王之學以及甲骨文閱讀與學習中涉及的一些專業(yè)術語;甲骨文與中國文字的基本知識(形體特點、造字特征、
今日無論學術界還是社會大眾,言及茶馬古道中的川藏線,多指南線(即從成都經雅安至西藏),而對川藏西線(阿壩州段)卻言之甚少。本書是一部參考各類歷史文獻,立足田野調查資料,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紹、分析、總結茶馬古道川藏西線都江堰至汶川段線型文化遺存現狀的科普類、史料類圖書。全書共分為調查綜述、凡例、保存現狀圖、調查成果、
本書主要收入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銘文,另附秦權拓本二器,計二百一十三器。此拓本在日本訪得,此次慶幸能重回中國,進而影印全貌,分享學林。所有拓本依照原貼順序,目錄沒有進行重排。每張拓本都是彩色原大影印,并將可考釋出的器物名稱都作了標注,方便讀者辨識。這次出版我們可以將徐乃昌、程霖生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對金石收藏的趣味、流傳、體系
本書用24篇新聞報道描述了浙江考古的人和事,生動展示了浙江省多項重要考古的發(fā)現發(fā)掘過程,作者深入考古線,生花妙筆,用生動寫實的筆觸將所見、所聞、所思向讀者娓娓道來,將神秘的發(fā)掘現場、靜默的出土器物、謙遜的考古人員、有趣的歷史知識從幕后搬到了臺前,而且與讀者之間絲毫不存在距離感。無論是蜚聲遐邇的“10000年上山”“50
100年前,大多數中國人對自己歷史的認知還停留在:把神話里的三皇五帝作為歷史的開端,歷史就是帝王將相的歷史,中原以外都是蠻夷之地。然而自1921年現代考古誕生之后,重大考古發(fā)現遍地開花,每一次都重建著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知:1921年,仰韶文化的發(fā)現,破除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謬論;1928年,殷墟甲骨的考古發(fā)掘,將中國有考
銀雀山漢墓簡牘集成(叁)
銀雀山漢墓簡牘集成(貳)
屋檐藝術—中國古代瓦當
本書收錄商周時期玉器70件左右,類型豐富,品質較優(yōu),從玉質、工藝、形制等方面考察,除中原地區(qū)的遺物外,還有一部分可劃歸當時少數族群的作品!读加癫卣洹废盗袌D錄,此前已出版了5種,綜合評價良好,這是收尾的一本。編著者姜濤,為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有多年從事商周戰(zhàn)漢考古發(fā)掘和研究的經歷,學術態(tài)度認真,與我社有多次合作。另
本書以長江中下游的江淮之間、寧鎮(zhèn)皖南、鄂東南和贛鄱地區(qū)青銅時代文化格局為研究對象,目的是復原四地在不同時期與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關系變遷以及接受中原的禮制傳統而逐漸政治中原化的發(fā)展進程。首先通過對各遺址內涵的分析,初步建立起各時期考古學文化的時空框架,并對考古學文化的的總體格局進行探討,重點關注其文化因素的變遷過程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