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中展示中國社科院歷史所“隋唐遼宋金元史重點學科”研究室研究成果,每期邀約業(yè)界知名人士撰寫專稿,內(nèi)容集隋唐、宋、遼、金元史為一體,舉凡該時期歷史各領域均有專論。
陶宗儀所撰《南村輟耕錄》是元末明清筆記雜著中的杰作,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會的珍貴資料,文獻、學術、史料價值兼而有之。《輟耕錄》成書后,刻本綦多,質(zhì)量參差,清人著錄已多有混淆。明刻本系統(tǒng)優(yōu)于元刻本系統(tǒng),其中玉蘭草堂本最佳,戴珊本最劣,因潘祖蔭著錄時誤戴珊本為元刻,陶湘據(jù)以覆刻,張元濟據(jù)以影印,導致后來的整理本均以戴珊本或出
本刊由郝春文主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合辦,編輯部設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此刊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年刊,自第十卷起連續(xù)在我社出版,至今持續(xù)出版至第二十卷,此書為第二十一卷。
本稿為敦煌學的著名集刊,以國際敦煌學學術信息為主,刊發(fā)的文章的文種包括中文、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
《圣武親征錄》是一部由不知名撰人所作的蒙古史著作,也作《皇元圣武親征錄》,全書共一卷,講述了元太祖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并向西發(fā)動軍事征討,以及元太宗窩闊臺統(tǒng)治時期的有關史事。記事自元太祖成吉思汗誕生,迄辛丑年(1241)元太宗窩闊臺汗之死。對成吉思汗早年事跡及統(tǒng)一蒙古各部,向西發(fā)動軍事征討、南下攻金和窩闊臺汗滅金等均有
本書設定背景是1750年的伊斯坦布爾,作者以充滿故事感的描述,輔以大量圖片、引文,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1750年的伊斯坦布爾是冒險的旅行者最喜歡的目的地,一個充滿了興奮、陰謀和神秘的城市。在這趟穿越之旅中,你可以從奧斯曼帝國宏偉的宮殿和清真寺以及在他們之前的拜占庭人偉大的藝術和建筑成就中汲取靈感;還可以到當?shù)厝思依镒?/p>
世界格局的迅速變化和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的濤動,日益凸顯了土耳其的特殊地位。在區(qū)域與國別研究方興未艾的今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從基礎入手進行奧斯曼-土耳其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也見證著青年一代學子的迅速成長。北京大學土耳其研究中心住持的《奧斯曼-土耳其研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本書立意為奧斯曼-土耳其研究領域的青年學者打
本書運用定量分析和新近科學發(fā)現(xiàn),首次將棉花產(chǎn)業(yè)、氣候、駱駝馴養(yǎng)與伊斯蘭伊朗的繁榮和衰落及突厥游牧部落的入侵聯(lián)系起來,并將這一時段的伊朗高原置于世界史的視野之下,探詢了伊朗黃金時代對世界歷史產(chǎn)生的復雜且持久的影響。作者認為,棉花生產(chǎn)和出口的繁榮使伊朗成為9-10世紀伊斯蘭世界生產(chǎn)力最強盛、文化最活躍的地區(qū);而到11世紀,
本書講述了其富有希望和建設成就的起源和演變過程。從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發(fā)起錫安主義運動,呼吁在巴勒斯坦上建立猶太國家開始,到五十年后的1948年,以色列國家誕生,全世界猶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國。獨立后的以色列將阿拉伯土地上四分之三的猶太人聚合起來,五次戰(zhàn)爭檢驗了以色列人的生存能力。
伯利恒,是一座位于約旦河西岸的古老城鎮(zhèn),被譽為“世界歷史的支點”,那里承載著如此多的意義,有歷史,有神話,有宗教。它生動地活在每個人的想象之中,每年有250多萬游客前往。對有些人來說,伯利恒仍是Bible里描述的沙漠邊緣的小鎮(zhèn);對有些人來說,它困在一堵墻內(nèi),周圍是以色列定居點以及敵對的定居者和士兵。英國作家尼古拉斯·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