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面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初學者,因此本書主要介紹的是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這三個主流范式的主干性知識,重點講解了各范式代表性學者的經典理論陳述,包括古典現實主義的摩根索的理論,結構現實主義的沃爾茲的理論,新制度自由主義的基歐漢的理論。同時,本書也對各理論流派的一些重要的理論分支進行了適當擴展,介紹了相關代表性學者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許多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諸多老齡化問題亦隨之顯現。為此,本書以日韓兩國老齡服務產業(yè)為切入點,詳細探討了日韓兩國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應對之策和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全書從“產官學研”聯合機制入手,對日韓兩國老齡服務產業(yè)發(fā)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內容包括日韓兩國老齡服務產業(yè)內涵、外延及產業(yè)鏈,日韓兩國“產
本輯書稿辟有“域外視點”“語言文學”“歷史文化”“社會政治”“跨學科研究”“經典譯介”等六個欄目,共有亞非相關研究領域文章11篇,內容涉及女性與政治、韓語同形異義漢字副詞的翻譯、韓國漫畫漢譯中的注釋、緬語巴利語研究、越南“神跡”文獻中的宋楊太后信仰、部派佛教“那羅陀與迦旃延”生平考證、西班牙東方學發(fā)展情況、北京大學菲律
印度是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國家。雖然大選是多黨參選,在獨立后的頭40多年里除很短時期外,每次大選都是國大黨勝選,單獨執(zhí)政。這種局面從1989年起被打破,此后20多年直到2004年,歷次大選都沒有一個黨得到過半數席位,必須借助多黨聯合,才能取得執(zhí)政資格。這是印度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從國大黨單獨長期掌權進入聯合政府時期。本書通
相較中國士大夫或日本武士,朝鮮時代的兩班正處于兩者之間。與中國士大夫相比,兩班相對封閉且世襲制更為徹底;與日本武士相比,兩班不僅在身份上不太明確,其存在也并非法定而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兩班的這種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朝鮮時代的社會面貌,也對近代以后的韓國社會產生了諸多方面的影響。這本書以奎章閣所藏材料為中心,復原了朝鮮時
“一帶一路”倡議為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供了指導性原則。作為沿線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阿拉伯國家涵蓋了西亞和北非地區(qū),是中國周邊的戰(zhàn)略延伸,在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和安全協作等方面都十分重要。近年來,阿拉伯國家正處于劇烈的政治變革和社會轉型階段,不確定因素時有發(fā)生,無疑對準確研判中東形勢、制定中東政策提
新時代中國海洋軟實力研究
本書對土耳其2002-2014年政治社會的發(fā)展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寫作過程參考了大量的外文一手資料,為國別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對促進學界有關土耳其政治、歷史、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本書以日本戰(zhàn)后派文學家堀田善衛(wèi)僑居上海時期的言論著述為線索,收集爬梳與日本在華文人群體相關的檔案、報刊、論著、圖片等大量史料,分析考察日本占領上海期間在華形成的日本僑民社群的文人言論空間;本書將堀田善衛(wèi)針對日本戰(zhàn)敗、戰(zhàn)爭責任及戰(zhàn)后責任的個人書寫與同時期日僑報刊的公共言論空間進行比較,分析日僑文人在中日關系轉折期所起到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guī)模。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于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上至漢唐,下至遼、金、元,作者川本芳昭從比較史的視角出發(fā),考察鮮卑、烏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