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頭師父”郭莽原周矩敏呈現(xiàn)民國人物之“散淡人生”周實談流沙河與《書屋》韓羽講述穆濤、沈峻書札背后的故事汪曾祺字如其人丘挺的“豬仔”,南方的孩童,畢立偉的靜物——三位青年畫家的個性之作馬休、游若昕詩選
本書從地域文化和多維文學地理時空視角,重點考察了東漢時長居中州的各類文人群體的文學活動與文學貢獻,揭示了中州文人與東漢文學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作者立足文獻,著眼宏觀,在具體文化時空中解讀經(jīng)典文本,解析文人的故土情結和國家意識,對東漢的皇帝群體、外戚幕府文士集團、中州本土文學名家以及班、崔、馬等流寓文學家族都做了深入細致
《此間因緣》收錄作者劉志榮文論和隨筆四十篇,既有對莫言、賈平凹、李娟、穆旦、昌耀.白洋淀詩派等當代作家、詩人及流派作品的解讀,也有對賈樟柯、巖井俊二、貝托魯奇電影的剖析,還有對賈植芳先生的追憶及對歷史問題的回顧,兼及對文學批評的反思,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論新見,其中科幻小說中的人文議題,電影與小說中的民間敘事、先鋒小說
當代文學批評如何接地氣、如何介入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文學現(xiàn)實,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其重獲生命力、實現(xiàn)審美批判功能的關鍵所在。張麗軍編寫的《當下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研究》通過對當代中國現(xiàn)實的敏銳觀察、真切體驗和深入思考,對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新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進行了“當下現(xiàn)實主義”的審美研究,及時有效地回應了新世紀“中國故事”及其呈現(xiàn)
中國的近代社會是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是從社會到文學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時期。本書集中論文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不同視角,對這一歷史做了比較全面的反映。本書共有30篇論文,分為五輯:第一輯5篇,都是研究龔自珍的文章;第二輯5篇,全是研究黃侃的文章;第三輯7篇,主要是研究近代散文的文章;第四輯6篇,全部是研究中國近代翻譯文學
本書收錄作者有關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學術論文若干,涉及文學史觀、20世紀(舊世紀)文學現(xiàn)象、文學樣本分析等,緊扣20世紀學術論爭的諸多熱點、焦點問題,極富創(chuàng)見,對新世紀學術發(fā)展方向富于啟示意義,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收錄作者論文六十余篇,是其教學、科研生涯中有關唐宋文學、文獻考證的精華。全書分為評論編和考證編!霸u論編”包括對詩、詞、賦風格和詩詞作者、流派的評論;“考證編”多為對作家行蹤、作品歸屬、作家生平系年的考辯,也有詞匯考察和輯佚的內容。
李運富主編的《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第1輯總第19輯)》關注國內外漢語言文字學學術前沿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精品成果,《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第1輯總第19輯)》收錄了近期對漢語文字、詞匯、音訓進行研究的最新論著,包括有價值的原創(chuàng)性理論、原始性資料,或具有獨特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成果,旨在交流學術信息,展示學術精品,推動漢語言
《曖昧的證詞(趙月斌作品集)》是作者趙月斌跟蹤當下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所作文學評論之結集,收錄近年創(chuàng)作的評論作品20余萬字。其中一部分是對阿來、張煒等當代著名作家和國內部分較有影響的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讀解評價,此外占主要篇幅的則是對山東本土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作品的評析推介。
《詩與史的纏綿--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論集》是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本書主要內容涉及新詩研究、小說評論、魯迅研究三個學術領域。新詩研究方面,作者側重于探討中國新詩的藝術資源,以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為個案,辨析新詩與中西詩學傳統(tǒng)之關系,既討論活在“現(xiàn)代”的“傳統(tǒng)”,也討論置身“世界”的“中國”;與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