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下層武士的角度描述了明治維新的整個過程。以往的明治維新史偏重于政治和軍事方面,多以宏觀敘述為主;本書以幕末著名人物勝海舟、坂本龍馬、西鄉(xiāng)隆盛等為中心,敘述了這些在維新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生涯。通過他們的經歷,生動地再現了明治維新的歷史現場,揭示了明治維新發(fā)生的原因及其成功的歷史必然性。明治維新雖已過去一百
中東地區(qū),即亞歐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亞北非地帶,這里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金橋,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兩希文明”中希伯來文明就產生與此。本書在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較為通用的“十八國說”: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拉克、也門、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黎巴嫩、約
本書從書法與文字的角度對古代碑刻、法書及當前書法日常用字的錯別字現象歸納研究,從繁簡字、俗訛字、廢棄字、分化字、相似字、錯別字、避諱字、偏旁混用字等等問題作大概梳理分析。本書大致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字例略說:主要是對文字的字形、字音、字義考辨研究。第二部分對書法創(chuàng)作中常見文字問題現象分析與研究,以國展參評作品為研究對象
本書從歷代書目、文集,以及地方史志中勾稽出1912年之前出版的廣西儒學文獻共381種,分為“廣西儒經文獻”“廣西儒論文獻”“廣西儒史文獻”三大部,部下又有分類。各部、類均有小序。每種論著下,首列書名、卷數,次敘作者小傳,次附原書序,次述該論著的內容、性質、撰述方式及學術價值,末考其版本及存佚。本書以提要的方式對歷代廣西
梁玉繩為清代考據學家,于《史記》《漢書》研究成就卓然。書稿考察梁玉繩的家世、生平和交游,總結梁玉繩的學術特點和治學方法,并對梁氏《史記志疑》與《人表考》等著作的學術成就進行解析。
本書是關于中國宋元明清時期森林變遷的歷史著作。天然森林的減少是中國宋朝以來最重要的環(huán)境變化之一,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發(fā)展導致了對森林的過度開發(fā)。本書考察了宋朝至清朝初期中國南方人造森林的發(fā)展,認為歷代朝廷通過市場監(jiān)督和稅收政策等措施,有效激勵了民間自發(fā)的植樹造林活動,進而富有新意地提出,中國宋朝以來并沒有絕對地濫伐森林,
本書為俄藏黑水城文獻之一種。由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共同編纂。本卷為第31冊。
民國時期的東南亞地區(qū),呈現多種文化共存發(fā)展的面貌。本書編選整理了民國時期有關東南亞研究的重要著述,既包括當時菲律賓、暹羅、越南、緬甸等國家或地區(qū)的調查報告、歷史文化研究專著,也包括對當地經濟、貿易進行深入考察、分析、整理的文獻成果,更有站在整個“南洋”的視野下對東南亞地區(qū)進行整體研究的作品。通過本書,可以為學界提供東南
一、本編注重史料的珍稀性,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叢書》中遴選出菁華,擬出版百冊單行本。 二、本編所選之文獻,其編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 三、本編排序無嚴格定式,所選之文獻篇幅以二百余頁為宜,以便讀者閱讀使用。 四、本編所選文獻,每種前皆注明版本、著者。 五、本編文獻皆為影印,原始文本掃描之后經過修復處理,仍存原式
編者將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原始史料文獻和研究文獻,分為風俗物產、雜史筆記、海防海事、典章檔案等六個類別,匯編成《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叢書》,于二〇二〇年影印出版。為了讓更多的讀者古籍文獻,編者甄選出前編中的精華,匯編成《海上絲綢之路基本文獻叢書》,以單行本影印出版。本冊為《南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