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涉及的朱自清生平,時間從1940年至1946年,朱自清斷斷續(xù)續(xù)在成都度過了近兩年窘迫而快樂的時光。那時成都的抗日救亡活動如火如荼,朱自清與葉圣陶、李公樸參加成都反法西斯的火炬大游行、抗日大游行,到成都的大、中學講演,還常常與巴金、李劫人、葉圣陶、徐仲舒、謝文炳、呂叔湘諸先生相聚,或交流創(chuàng)作,互探疑義,或討論時事,共
素有“東海名郡”之譽的連云港市古城海州,是文壇大師朱自清的誕生地,更是其祖輩父輩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他從這里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1898年,朱自清出生于江南的書香門第之家。作為朱家長子的他從小被長輩給予了極大期望,特別是在學業(yè)上,朱自清自小受到身在官場的父親嚴厲督促,因此,在古詩文和國學方面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chǔ)。1916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后又漫游歐洲五國。著有《歐游雜記》《倫敦雜記》兩部游記,這兩部作品以寫景為主,再現(xiàn)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蒼茫異國他鄉(xiāng)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本書作者將帶領(lǐng)讀者走進朱自清時代的歐洲,讓今天的人們對歷史、自然、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本書以散文體裁,追尋朱自清先生游學歐洲的足跡。
朱自清先生進入清華后,學問日進,聲望漸高,如魚得水,成為清華園的中堅力量。清華大學南遷,朱自清先生也開始了他長達九年的西南聯(lián)大教學生涯。本書重點介紹了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教學生活、創(chuàng)作研究、師友之誼、家庭漂泊、窮困掙扎、思想信念等。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筆觸,走近文學巨人——朱自清,加深對他的了解和認識。
1916年,18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隨后就讀了哲學系。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所作《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
朱自清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到浙江一師任教。本書由此開始,以朱自清在這段時間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切入口,綜合文本研究、資料旁證,追尋朱自清先生在江南五年的足跡。詳細考證了他在這段時期的工作、生活、創(chuàng)作、交友以及心路歷程。主要包括在浙江一師、揚州省立八中、上海中國公學、春暉中學等校任職的經(jīng)歷,以及在臺州、溫州的游歷。這段時間,朱
名城離不開名人,一座城市的聲名總是與一批彰顯文化的社會著名人物的名字緊密相連,這些名字從某種程度上代言了這座城市。天津作為我國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名人輩出的城市。他們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形成了大量珍貴的名人檔案。天津市檔案館早在1994年就開始了名人檔案的收集工作,作者多年參與其中,先后征集到馬三立、駱玉笙、王
韓信是漢初關(guān)鍵人物。有關(guān)韓信的研究涉及政治、軍事、文化、歷史等多個方面,此外還包括韓信的軍事理論、文學創(chuàng)作、詩詞文章、地方史志、當代價值等,意義重大。然而,秦漢史上重要的人物年譜,在目前史學研究上幾乎為一空白,主要原因是歷史久遠,加上資料的缺失,系統(tǒng)基礎(chǔ)研究甚少。其研究難度可想而知。而《韓信年譜》在這樣背景下,克服重重
本書選取民國時期學界、藝術(shù)界、商界、體育界等方面代表人物,記敘了老畫報中有關(guān)人物的逸聞趣事。作者從故紙堆中擷取文字和圖片,讓歷史事件中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眾多歷史人物大命運中的生活小片斷,重新鮮活起來。同時,也從史料方面為一些疑問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每篇文章在尊重原作的基礎(chǔ)上,參閱相關(guān)檔案、報紙和文獻資料,加以必要的整理、考
漢宣帝初因受漢武帝晚年發(fā)生的巫蠱之禍的牽連,入獄數(shù)年,后因機緣巧合,被選立為皇帝。宣帝治國,對內(nèi)關(guān)注民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恢復與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并利用國家所掌握的財富扶助弱勢群體;以重建司法的公正性為抓手,采取措施寬緩刑獄;繼續(xù)推行道德教化建設,努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對外慎興征伐,若必須用兵,則竭力避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