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講述中國六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來歷、習俗、意義,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shù)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本書以民俗與歷史文化研究的視角,從春節(jié)民風、衣著服飾、文娛消閑、城市文脈、民間文藝、交通出行等新鮮視角為讀者講述、解讀那些豐富多彩的時光往事。天津是一個文化味十足的城市,不論是生產(chǎn)、生活、飲食、服飾、民間藝術還是民居、歲時節(jié)日、游藝競技,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受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況、社會結構的影響,天津民俗文化表
《婚喪雜談》一書共分九章,分別為婚姻由來、皇家婚禮、平民婚禮、民族婚禮、名人婚禮、皇家葬禮、平民葬禮、民族葬禮、名人葬禮;橐龊蛦试崾莾煞N家庭氛圍的習俗。從古至今,從皇帝到庶民,婚喪習俗可謂千姿百態(tài)。唐宋的皇室婚禮什么樣?清民的國葬什么樣?……本書為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這些婚喪禮儀,雖然看似都是些生活瑣事,但是在這
本書通過趣味十足的漫畫故事及多個傳統(tǒng)禮儀知識、舉止、儀表、待人接物、餐桌禮儀等領域,從素質培養(yǎng)入手,對如何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成為一個正直、勇敢,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懂“禮”的人,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地進行指導。書中還指出了深刻的見解和切實有效的建議。只有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孩子,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上表現(xiàn)出良好
《中國歌謠》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之一種,是英國漢學家司登德(GorgeCarterStent,1833—1884)十九世紀中后期在中國親自收集并翻譯的中國歌謠和通俗文學合集,包括《中國歌謠》(ChineseLyrics,1871)、《二十四顆玉珠串:漢語歌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的一種。本書收錄了由美國公理會來華傳教士明恩溥(A.H.Smith)搜集、翻譯并注解的近2000條中國諺語俗語,涵蓋諺語、謎語、歇后語、打油詩、文人詩、市語行話、隱語等多種形式。該書初版于1888年,后經(jīng)明恩溥不斷修訂補充。全書共九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項目的一種。日本民俗學家澤田瑞穗先生收藏了包括約200部寶卷在內的數(shù)千件藏品,后捐給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專門設“風陵文庫”進行收藏,其中的寶卷藏品尤為學界所重視,但大多沒有被出版過。本書精選風陵文庫的寶卷包括《掃塵緣》
阿德里亞諾•德•拉斯•科爾特斯(AdrianodelasCortes,1580—1629),西班牙耶穌會教士。1596年加入耶穌會,1604年經(jīng)新西班牙(今墨西哥)到達菲律賓。1625年乘圣母指引號由馬尼拉去往澳門,于廣東沿海失事,包括他在內的船上人員被當?shù)厝饲塬@,成為囚徒。他在《中
本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海外藏中國民俗文化珍稀文獻”的一種。本書整理、翻譯了二十世紀初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在華調查手稿的目錄,并選譯了部分風俗見聞。東亞同文書院是日本在上海所設立的高等學府,作為該校最有特色的便是其學生在最后一學年開展的長達數(shù)月的集中于中國的民俗風情、商業(yè)經(jīng)濟方面的專題實
書稿記錄了永修民間傳統(tǒng)的生活習俗與社會風俗,采集了1個國家級非遺民間戲曲——永修丫丫戲,3個省級非遺民間音樂《吳城排工號子》、民間技藝《馬口楊氏彈棉》、民間音樂《建昌鑼鼓》,17個市級非遺如民間技藝《建昌東坡肉》、民間文學《云居山的傳說》等,整理了500多句永修方言和300多個姓氏來源,收集了800多句永修民間諺語、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