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qū)的漢代考古工作主要的是發(fā)掘了一大批漢代墓葬,積累了豐富的漢代考古資料。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僅西漢諸侯王墓葬就有臨淄西漢齊王墓、曲阜西漢魯王墓、巨野西漢昌邑王墓、濟南長清區(qū)西漢濟北王墓、章丘區(qū)洛莊西漢呂王墓、昌樂淄川王后墓等,屬于東漢時期的諸侯王墓則有臨淄齊王墓、濟寧任城王墓等。除臨淄西漢齊王墓、章丘洛莊漢墓
《新疆拜其爾墓地:2004~2005年度發(fā)掘報告》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哈密市文物局、哈密博物館、伊吾縣文物管理局共同編著,是對2004~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市文物局等單位聯合考古發(fā)掘的拜其爾墓地資料的全面公布。全書分為以下幾部分。首章前言,概括了拜其爾墓地所在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
基于上述原則,決定對2000年以來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發(fā)掘項目進行梳理,挑選出可以完成簡報但難以刊發(fā)的項目集結成基建考古專題報告集,每集挑選某一歷史時段為主題,收集十余篇簡報結成合集,以1至2年一集的速度分批出版。本次結集出版的14篇簡報,時代上以甘肅省已經發(fā)掘的魏晉時期遺址、墓葬為主,兼收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的發(fā)掘項
《甘肅重要考古發(fā)現(2000-2019)》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2000-2019甘肅的重要考古發(fā)現。近二十年來,為解決一些重大的學術課題和熱點問題,甘肅省陸續(xù)開展了多項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在舊石器,新石器—青銅時代,河西走廊早期礦冶,周、秦、西戎文化和秦漢至宋元時期的考古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性進展!陡拭C重要考古發(fā)
廣州乃千年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東方大港、世界性名城。廣州十三行在大清朝的歷史上存活了160年,并有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對外貿易史。與此相伴的眾多國際性歷史事件及人文故事必然與一系列具有紀念性的文化遺址相關聯。這些文化遺址是商都廣州開展國際旅游的豐富資源和資本、促進城市主題文化建設的品牌及城市視覺景觀表達的對象。于此,《廣州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位于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1988年在文博界專家的積極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博物館,1991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隸屬于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先農壇建壇600年之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組織編寫了北京先農壇志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和記錄600年來先農壇的歷史作用和重大事件,全書分為建置與功能、壇區(qū)、北
本書根據復旦大學FIST課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上多位國內知名學者的講課錄音整理成文,共分為十四講,內容涉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年代與文化譜系、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骨骼考古等十四個部分,從歷史科學研究的高度認識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內容,探索新的考古學課題。
本書首先對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漢代的出土玉器進行了材質科學分析,按照無機和有機進行分類,詳述材質特點和鑒別特征;然后探討了玉器在古代社會的使用方式,包括自然狀態(tài)和非自然狀態(tài)兩種方式,重點探討玉器火燒的人類行為;最后探討了玉器在地下埋藏中發(fā)生的風化作用,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玉器的修復保護措施以及預防性保護措施。
本書是2007~2017年北京市大興區(qū)采育西組團、黃村雙高花園、康莊安置房、康莊C地塊、首創(chuàng)機務隊、青云店聯賓、醫(yī)學科學院、新城北區(qū)項目工程的考古發(fā)掘報告集。共清理漢、北魏、唐、遼、金、元、明、清時期墓葬161座,發(fā)掘面積4500平方米,出土陶、瓷、銀、銅、玉器等隨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時代特點鮮明,為北京地區(qū)漢、
有關曾國的歷史,文獻記載極少,田野考古再現了兩周時期曾國的歷史文化面貌,本書緊扣當前學術研討的前沿,以曾國銅器銘文考釋為基礎,按銘文考釋、歸屬繫聯、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名物制度等章節(jié)布局謀篇,以基本材料考證為基礎和依托,層層遞進,逐步深入討論有關問題,對兩周時期曾國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及制度等方面多有討論,立足基本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