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不僅有求真、求善的屬性,還有求美的屬性。 歷史美學有兩重內涵:一是用美學的視角看待歷史,其要義在以人為本,將歷史還原為人的歷史。二是以美為本,主張用審美的眼光審視歷史學,注重史家的思想和氣韻、歷史敘事的方法、歷史書寫的格局。 本書是國內將歷史美學作為研究對象的專著,既有理論闡述,又結合中西史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史學著作進行
本書為口述歷史國際周2017·第三屆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征文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既有普通從業(yè)者也有學術研究者,既有資深教授也有青年學者、學生。 本書一方面呈現(xiàn)多學科視角闡釋下的口述歷史理論,從計量語言學、人類情感研究、女性研究、華僑華人研究等領域探究口述歷史;另一方面呈現(xiàn)
阿拉伯史學興起于公元7世紀中葉,在時間跨度方面遠不如中國史學和西方史學。但它起步晚、發(fā)展快、史家多、書量大、內容繁、記述細,毫無疑問是世界史學史上具有鮮明特色的一個分支。僅在古代,就有約5000名穆斯林史學家給世人留下了約12000種史書(其中大部分是用阿拉伯文寫的)。作者通過整理大量的古代阿拉伯史學文獻,利用分期方法
本書是意大利著名歷史學家,羅馬大學教授卡洛??安東尼所撰寫的一部介紹歐洲“歷史主義”思潮及其在英國、瑞士、德國、意大利等國的變化與發(fā)展的學術論著。啟蒙運動為歐洲帶來的理性主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走向了巔峰,但與大革命相伴而生的社會亂象讓法國的各大鄰國對這一思想抱持保留態(tài)度,而歷史主義便是這種態(tài)度在歷史學界的反映。歷史主義
文明的先發(fā)與落后,社會的發(fā)展與倒退等問題,一直是人類關注的大議題。就此,西方社會普遍認為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完善的社會階層、百花齊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優(yōu)于其他,并決定了西方統(tǒng)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認為究其根本是西方種族的優(yōu)越性決定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告訴我們,答案并非如此。環(huán)境因素才是決定歷史的車輪向西方傾
本書是一本梳理中國古代史學史的論著。作者以歷史時期為經,將史學起源至清末史學的發(fā)展演變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編中國史學的起源和戰(zhàn)國秦漢間的史學,詳述此時段史學起源、古代史官、先秦史著,等等;第二編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漢魏六朝史學,漢魏六朝時期紀傳體、編年體等史著獲得極大發(fā)展,作者探討此時期史學蓬勃發(fā)展的背景、條件,全面展現(xiàn)漢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論述格爾達·勒納女性史學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對比其史學研究演變歷程與美國女性史學發(fā)展進程,從宏觀上勾勒出格爾達·勒納的整體史學思想框架,探究格爾達·勒納與女性史學轉型的關系,兼顧探討女性史學與傳統(tǒng)史學的關系。同時,本書還在整體上探索格爾達·勒納女性史學產生、發(fā)展與20世紀后期美國現(xiàn)代女性史學的誕生
本書是倪梁康、卓立主編的歷史現(xiàn)象學研究叢書中的本,由查爾斯·巴姆巴赫著,書中對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的所謂歷史主義的危機進行了解釋。他將歷史主義的危機簡要概括為:許多德意志知識分子在1900年代對歷史研究中之方法和對象的過多關注所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他尤其強調兩種影響:一是相對主義對價值的解構,二是專注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常設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研究、當代史學評論等欄目,已被收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本書為第24卷,新增了影像史學研究、讀史擷英欄目,反映了當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關注及
本書概述了中國自上古時期至晚清這段曲折而漫長的歷史,其中論述了各主要朝代或歷史階段的基本社會情況,主要政治、經濟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關系,重要文化成就以及中外交流等,最后基于中國史學科建設的緣起與發(fā)展,反思70年來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