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不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方面、一個分支,而且是浸潤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一個系統(tǒng),表達著對于文藝的有關見解。本書證明了作為科學意義“過時”的中國傳統(tǒng)文論,其實對于中國古典文學非常適用,由此就有像搶救文物那樣緊迫的任務,需要在文物意義上提出來認識,成為人們正視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理由。 本書系武漢大學文學院“紅燭”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一系列的文化視野,給出的道理是想要做大學問,就得抱負遠大,視野開闊,還得老老實實做大量占有材料的努力,在中西文化和傳統(tǒng)意識與現(xiàn)代意識的坐標系上,確立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的獨特品格。中國文學走向世界,決不意味著消融在西方文化之潮中,而應是以自己的獨特風采為世紀所矚目。 本書是武漢大學文學院“紅燭”學
一、根據(jù)《教學大綱》、《教學一體化設計方案》和學習的實際需要,我們編寫了《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學習指導》。全書共分五個部分:導讀與簡析;文論選讀譯文;分編綜合練習題;期末自測題;附錄。二、《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學習指導》編寫的原因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反映文論的原文比較難讀,其理論內涵也比較難理解,需要像其他課程一樣,有一本指
感動中國的作家
本書分九章,系統(tǒng)地梳理了20世紀中俄文學關系,對中俄文學之間的譯介過程、作家作品比較、風格流派和思潮交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鄭振鐸(1898-1958)是我國著名文學史家、文物考古學家、作家,曾兼任中國科學院(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學研究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本書收入他有關文學史研究、小說研究、戲曲和諸宮調研究、藝術史研究等領域的十八篇論文,如話本的產(chǎn)生、三國志演義的演化、談金瓶梅詞話、論關流卿的雜劇、《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
本書是作者的文學評論作品集,收錄有:《茹志鵑小說與中國當代文學》、《綠色批評家》、《九十年代中國藝術散文觀察》等。
孔子曰:“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吾友徐無聞先生博通訓詁及金石文字之學,執(zhí)教于蜀中高等學校,誨人不倦,學人仰之,且信其必壽也。詛知竟以頑癥而不得延其天年。豈圣語之無憑耶,醫(yī)術之不效耶,抑人事之不平損其樂而及其壽耶?乃知世道有待而和平,科學有待而昌明也。無聞先生諱永年,字嘉齡,以耳病失聰,自號無聞。教授于西南師
文心雕龍,梁劉勰撰,在中國現(xiàn)存的古黃文學中是論著作中,是時代很早而髓系最完整,的一部名著。
日本金澤文庫舊《文選集注》鈔本,被學者認為是唐人鈔本,為《文選》舊注的珍貴文獻。其先已收入《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景印舊鈔本》(第三集至第九集),但流布不廣。后周勛初教授與我社取得聯(lián)系,決定重印此書。遂努力征集新材料并入京大本,并對京大本中部分缺頁、缺行等內容,重新尋訪殘頁文件予以替換。同時,陳尚君教授對京大本序次前后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