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民國老昆明的城市記憶。 本書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內(nèi)容豐富。 春城尋蹤、道不盡的滄桑歷史、探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邂逅*正宗的滇味、古城的老行當和老字號、忙里偷閑、老城舊事、老昆明迎來新氣象……片段小文生動有趣地展示了老昆明曾經(jīng)輝煌的市井文化,鮮活地再現(xiàn)了老昆明及老昆明人的生活。
這是一本關于民國老廈門的城市記憶。 本書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民國時期老廈門的別樣風采。 海上花園的遺風古韻、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烽火歲月中的赤子之情、鼓浪嶼上的老字號和生意經(jīng)、地道閩南菜、鷺島人的消遣時光…… 片段小文生動有趣地展示了老廈門曾經(jīng)輝煌的市井文化,鮮活地再
這是一冊生動有趣、圖文并茂、誠意滿滿的民國長沙記憶。全書著重以親歷者視角系統(tǒng)而詳盡地講述了民國時期老長沙城的方方面面,通過一篇篇精彩小文生動描繪了老長沙的古城巷陌、前塵舊事、惟楚有才、市井生活、新舊碰撞、星沙美食、娛樂休閑、風俗習慣和文人印象。其中不乏蔣夢麟、田漢、田倬之等文化名流的名篇佳作。
《北平電話:大公報里的戰(zhàn)局與時局(1945-1949)》根據(jù)1945年11月至1949年1月大公報北平辦事處的記者們所發(fā)新聞稿,以及他們后來的回憶、講述,輔以相關歷史背景,記述了國共內(nèi)戰(zhàn)期間北平的社會萬象。內(nèi)容涉及抗戰(zhàn)勝利后的北平社會亂象,助紂為虐的漢奸的下場,以及協(xié)和醫(yī)院大樓里的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文化城里的教授與學潮,
本書是由溫州市檔案局和溫州大學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編譯的英文文獻中的溫州資料匯編第二輯。英國商人亨利·奚安門(HenryShearman)于1850年8月3日在上海英租界創(chuàng)辦周刊《北華捷報》(North-ChinaHerald);1856年后,隨著商業(yè)廣告增多,《北華捷報》開始增出英文廣告日刊《每日航運新聞
本書是由溫州市檔案局和溫州大學口述史研究中心合作編譯的英文文獻中的溫州資料匯編第三輯。本書選取了1896年到1915年《北華捷報》中關于溫州社會以及溫州人的報道,按照時間順序,分門別類,進行整理并且編譯,中英文對照,對于了解各個年代溫州社會歷史的變遷非常有意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英國商人亨利·奚安門(H
《老重慶(民國趣讀)》收錄了滄桑歲月抹不去昔日繁華、戰(zhàn)火中崛起的文化名城、大生意與小買賣、動蕩年代的風云流轉、忘不掉的鮮香麻辣、道不盡的逸聞軼事、苦中作樂的重慶人、巴渝印象……片段小文生動有趣地展示了老重慶曾經(jīng)輝煌的市井文化,鮮活地再現(xiàn)了老重慶及老重慶人的生活。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才能真正領會這座城市
本書為《嶗山區(qū)圖志》系列叢書的第七卷,記載的部分嶗山野生花卉木本植物,多為民間常見或嶗山特有的種類。該書注重嚴謹性、科學性、知識性,以圖為主,以文為輔,圖文并茂,力求直觀反映植物特點。該書的主要參考資料有《中國植物志》《嶗山植物志》等。
具有七百年歷史的上海廣福村,因寺得名,留下了諸多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印記。如今,這個行將消失的古村落,首次以鄉(xiāng)土的名義接受一次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的檢閱。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著重介紹廣福的人文簡史,下編著重展示廣福的鄉(xiāng)音習俗,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廣福地域上曾經(jīng)的輝煌——名蓋江南的寺廟、擁攬一方的華堂、功垂史冊的人物、膾炙人口的傳奇及
本書是《京華通覽》的一個分冊。本書對北京市海淀區(qū)各個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地梳理,真實記述了北京市海淀區(qū)的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府、人民團體等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狀。全書圖文并茂,語言生動活潑,是讀者了解北京市海淀區(qū)風土人情的一本文化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