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溪李滉的哲學思想
“儒學日本化”的提出雖然始于明治以后,然而其歷史進程的展開集中體現(xiàn)在江戶時期,尤以京學派朱子學的崛起為典范。誕生于日本江戶初期的京學派,以藤原惺窩為始祖,以林羅山、松永尺五、木下順庵、室鳩巢、新井白石、雨森芳洲等為代表人物,是日本儒學史上最具承前啟后意義的重要學派。本書主要以儒學的日本化為線索,對京學派的儒者群體及其思
本書稿分四部,以王法與佛法、神佛的宇宙觀與天皇觀為主體,對于近代之前,日本中世佛教與國家主義的關系,以真宗與日蓮宗為中心,對其意義進行了考察。立體、形象地闡明前述諸理念的對立,討論日本中古時期皇權與教權的關系,兩者在政治、文化、思想、社會方面的博弈與影響,描繪了充滿躍動感的日本中世實像,從新的角度分析日本中世王權的特質
本書屬于瑜伽文庫·正念系列。《瑜伽哲學》基于生命管理的視角,對瑜伽哲學的基本問題做了系統(tǒng)梳理,包括瑜伽哲學中生命管理的基礎、管理主體,瑜伽哲學基本理論(道夏、三德、三身五鞘、三脈七輪)的管理學維度,瑜伽哲學的實踐。本書是國內*部正式的瑜伽哲學教科書式*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及社會價值。
本書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為研究對象,嘗試較為全面地對福澤諭吉的思想進行概述。首先從發(fā)生學的角度考察福澤思想的淵源,接合福澤的生平探討其人生經(jīng)歷對其思想形成所帶來的影響。其后主要討論他在接納吸收西方近代自由主義思想的同時如何因應日本的現(xiàn)實對其進行了民族主義上的修正。也即西方傳統(tǒng)自由主義之所以提倡自由是
本書打破了“哲學史”體系化的單一視角,嘗試運用概念史、解構主義、文化他者等方法論,剖析近代“日本哲學”詮釋與建構的內在邏輯——思想啟蒙是基本前提,制度化是基本標志,日本化是內在標準。不僅如此,本書亦將這一過程落實到以西周、井上哲次郎、西田幾多郎為代表的日本哲學家的研究之中,通過詳盡的史料集成、嚴謹?shù)倪壿嬐茖В行缘亟?/p>
該書以日本哲學發(fā)展的時間為線索,由古到今,分為日本古代編,德川時代編,明治時代編,大正時代、昭和前期編四個時期,選取各個時期日本思想界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代表,簡單介紹其生平、著作等,節(jié)錄或譯注其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或思想觀點,如日本的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文化論、道德論等,呈現(xiàn)了日本哲學家對本土哲學思想的反思
1895年夏季,印度哲學家辨喜于美國紐約州的千島公園別墅內休養(yǎng)期間,面對十來位學生,就各種宗教和哲學主題發(fā)表了一系列具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演講。內容由他甚為信任的美國弟子沃爾多女士全程記錄下來,而后成書。他用活潑親切的語言,講述了深藏在《奧義書》《薄伽梵歌》《瑜伽經(jīng)》等印度哲學典籍中的精髓,闡述了對各大宗教的個人理解。其中許
3000年前,地中海沿岸的迦南地誕生了希伯來文明。曾幾何時,巴比倫鐵騎攻克了猶大王國,希臘大軍馬踏約旦河兩岸,羅馬軍團進駐耶路撒冷,焚毀了圣殿。與此相伴,“流放”“散居”也成了猶太人永久的宿命。然而,“散居”也為原本封閉的文明打開了一扇窗戶,使之直接面對形態(tài)各異的文明,不得不積極或消極地應對希臘羅馬的哲學、伊斯蘭教、基
本書將按照福澤諭吉的思想及對外觀的嬗變,分別對其思想形成、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亞洲觀、“東洋盟主論”視角下的亞洲觀以及“脫亞論”進行系統(tǒng)的論述,重點探討福澤的文明觀與其提出的“東洋盟主論”、“脫亞論”的內在聯(lián)系,及在壬午兵變、甲申政變、甲午戰(zhàn)爭等各個重要時期在其亞洲觀上的具體表現(xiàn)?v觀福澤的亞洲觀,無論是“東洋盟主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