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插圖版的通俗英國史,作者以簡潔凝練的文字和豐富有趣的插圖,呈現(xiàn)了英國從石器時代到21世紀初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努力展現(xiàn)歷史圖景中的現(xiàn)場感。在書后,作者還按英國歷史進程附上了大事年表、歷代君主家譜和歷任首相名單,以及書中提到的所有地點、城堡、大教堂、鄉(xiāng)村房屋和戰(zhàn)爭的手繪地圖。本書不是一部正襟危坐的
《新編劍橋中世紀史》共計7卷8冊,與老版《劍橋中世紀史》相比,在編寫體例和篇章編排上更為清晰明了,突破了傳統(tǒng)政治史的舊框架,試圖呈現(xiàn)全面的歷史,將經濟、社會、精神、文化等領域納入論述范圍,提供了對中世紀更為全面、詳實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新編系列擺脫了過往將歐洲視為世界全部的歐洲中心論,反對將歐洲各國歷史機械拼湊或簡單
本書用冷靜且客觀的筆調,為納粹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一步步在德國占據(jù)主導地位進行畫像和分析。納粹的基本訴求的核心是民族共同體,它呼吁所有日耳曼人糾正《凡爾賽和約》的錯誤,努力讓國家變得強大、充滿活力,消除體制中的不健康因素。德國要生存,其他人(特別是猶太人)必須死。弗里切披露的日記和信件揭示了德國人的恐懼、欲望和疑慮,也展示了
本書回答的是這樣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科學革命發(fā)生在西方而不是中國?關于這個問題,前人的回答大都局限于西方中心論。文一用硬核的文獻資料和邏輯推理作支撐,跳出文化與制度陷阱,采納國家競爭體系這個框架,論證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不是因為缺乏民主自由、理性思維,而是因為長期處于和平富足的大一統(tǒng)環(huán)境,缺乏參與國際軍備競賽和商業(yè)競爭
從羅馬時代的盧特提亞到21世紀的大巴黎,作為首都城市,巴黎的歷史與法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在漫長的中世紀里,巴黎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波瀾壯闊的大革命中,巴黎始終在漩渦中心左右著法國前進的方向;在浪漫傳奇的世紀之交,巴黎也作為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是一部巴黎通史,既包羅萬象又妙趣橫生。城市的建
本書是對愛爾蘭15002000年五個世紀歷史的簡要梳理和回顧,涉及這個島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經濟史,既涵蓋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克倫威爾的征服和殖民、大饑荒以及愛爾蘭獨立戰(zhàn)爭,也涉及與不列顛的爭議、新教改革的影響以及愛爾蘭僑民的全球影響力等。本書梳理歷史但并不局限于歷史,而是以小見大、由點及面,既介紹該國自身的發(fā)展路徑,
法國史是世界史中精彩而重要的一章。查理大帝、圣女貞德、路易十四、戴高樂等人物早已為讀者所耳熟能詳。這些偉大的人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對世界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法國的?本書作者約翰·朱利葉斯·諾威奇以法國歷史名人串聯(lián)起兩千多年來法國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從決心阻止愷撒入侵的高盧民族英雄維欽托利,到
本書為作者報刊文章、書評書序和部分學術論文的合集。主要論述了近代早期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社會轉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態(tài)等,并將之與中國進行對比,部分則為對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新著所做的介紹。這本學術隨筆集全方位地展現(xiàn)了歐洲特別是英國的近代圖景,重現(xiàn)了世界歷史延續(xù)與變遷的重要一環(huán),學術性與普及性兼具,學理性與趣味性
2021年是巴黎公社革命150周年。本書以史論結合的方法論述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歷史背景,包括19世紀5060年代法國政治經濟的情況、國際的建立和普法戰(zhàn)爭,講述了公社革命的主要進程和采取的政策,剖析和總結了公社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和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著重解讀了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法蘭西內戰(zhàn)》,包括1891年恩格斯為《法蘭西內戰(zhàn)
《歐洲史》是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代表作。它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它將傳統(tǒng)敘述方式與特寫結合,容納了經常被嚴肅歷史學家忽略的各種奇特事物和思想,成為近年來深具價值和說服力的歐洲通史作品。始于文藝復興,止于一戰(zhàn)。文藝復興粉碎了中世紀文明的精神力量,啟動了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