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集。以揚州歷史文化研究為主,所收文章從內容上分別列入《揚州文庫》研究、揚州學派研究、文化遺產研究、邗城史探、廣陵才俊、維揚藝文、學人筆札等,計17篇,另書前有卷首語。設置合理,學術性、專業(yè)性較強,在學界已產生一定的影響。
《蘇州府部匯考》分為建制沿革考、疆域考、星野考、山川考、城池考、關梁考、封建考、公署考、學?肌艨诳、田賦考、漕運考、風俗考、祠廟考、驛遞考、兵制考、物產考、古跡考等十八門類以及藝文、紀事、雜錄、外編四部分,內容廣泛,可以說涉及到清代康熙以前蘇州府的百科全書。本書輯自于多達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并加以點校整理,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圖書館在其豐富的館藏文獻基礎上,選編了有關近代蒙古和俄國歷史的部分專題文獻,包括中文20種、英文7種、俄文8種和日文17種。內容主要涉及近代蒙古歷史、中俄關系史以及俄國與蒙古關系等,文獻出版時間均為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本書為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系列之一,收錄吉林省圖書館所藏方志12種,其中稿抄本10種,清刻本1種,民國鉛印本1種。雖然品種不多,但資料質量上乘,尤其是稿本《上虞志刊補》《東三省沿革表》《臺灣雜記》等,是很hao的歷史參考資料。 古人十分重視編史修志事業(yè)。地方志多由歷朝各地政府機構
為弘揚巴蜀優(yōu)秀文化,加強四川歷代方志的搶救保護工作,服務四川經濟社會發(fā)展,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于2009年開展了全省舊志普查工作,摸清了現存從明代到民國的通志、府志、州志、縣志、鄉(xiāng)土志、圖志的保存狀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2014年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啟動了《四川歷代方志集成》的影印出版
清流自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縣!肚辶骺h志(點校本套裝共3冊)》包括明嘉靖縣志5卷、康熙縣志10卷、道光縣志10卷、民國縣志21卷,舉凡天文、地理、戶口、賦稅、貨幣、物產、實業(yè)、交通、水利、職官、選舉、風俗、文化(文藝教育)、宗教、廟祀、義舉、鄉(xiāng)行以及邑中大事,暨黨團、沿革等,無不記其梗概,使闔邑之人,知所振奮
1955年,季羨林先生在《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國蠶絲輸入印度有“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緬甸道、安南道”五條道路,并論證自西漢時中國蠶絲即從南海道的雷州半島發(fā)船輸入印度,歷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朝代而不衰。③1963年,法國學者布爾努瓦夫人(LliceRoulnois)出版專著《絲綢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料匯編”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書系”之“史料篇”,分“秦漢至五代卷”“宋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四個分冊。每冊大致由以下幾部分內容組成:政治關系(貢使往來、涉外關系)、商貿往來(市舶朝貢貿易、海禁與民間貿易、貿易商品、關稅征收等)、海防體系(海防布局、倭夷?埽、港口航線、船舶與航海技術、軍器與火炮
《天下為公(齊魯文化與中國社會理想)》由任者春著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為建設一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積累了系統(tǒng)的社會建設經驗,其中齊魯文化在社會建設的理論和實踐上都作出了突出貢獻。社會建設要秉持貴民、公正等基本理念,以保障民生為主線和重點,以德主刑輔為基本方式,本著因俗而治的原則搞好基層建設,實行博
《為政以德(齊魯文化與中國政治建設)》由彭耀光著,齊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是一套以“內圣外王”為基本架構的思想系統(tǒng)。齊魯文化以實現網家乃至世界和諧有序為高政治理想,而實現此理想的關鍵是重視人民的力量和贏得人民的支持,因此當政者要以修身為本,推行禮樂教化。齊魯文化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內圣外王相貫通的思想系統(tǒng),其中所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