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針對中國特色新聞媒介體制的專題研究。全書回答了什么是新聞媒介體制,中國特色新聞媒介體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以及中國特色新聞媒介體制的發(fā)展前景如何等問題。全書從新聞媒介組織、新聞管理制度、新聞觀念、新聞媒介體制的基本特征、新聞媒介體制的發(fā)展前景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分析了中國特色新聞媒介體制的基本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解答了
本教材是“直播電商服務”專業(yè)的核心課教材,本教程以新媒體營銷運營規(guī)律為依據,以培養(yǎng)學生的文案寫作能力為立足點,從當今新媒體文案的寫作方法入手,全面介紹了新媒體文案內容策劃、寫作技巧、新媒體廣告文案、社會化媒體平臺文案、電商平臺文案等方面的內容。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1.編寫特色:本書的編寫主要針對新媒體營銷的初學者,主要
微信公眾號自誕生以來,就對企業(yè)、機構、組織的傳播以及個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注意到微信公眾號在傳播資訊、塑造形象等方面的潛力,紛紛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以期提升影響力。據此,本書意圖刻畫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整體傳播圖景,進而勾勒出富有參考價值的傳播策略,以供高校在建設與完善微信公眾平臺方面進行借鑒。具體來說,
本教材書以文獻的類型為主線,以電子信息資源為核心,結合大量的數據庫檢索界面圖片和檢索案例,側重于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檢索,旨在提高學生有效利用電子信息資源,熟練掌握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能。本次修訂的內容主要是增加了十一個數據庫或網絡資源檢索案例的視頻資源,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直接鏈接到相應的視頻檢索案例,獲得對數據庫檢
呼應時代趨勢,國際傳播學漸成顯學。然而,無論學界或業(yè)界,無論從事國際傳播的研究或實務,都需要一張宏闊的認知地圖來確立邊界,指引方向。 對此需求,沒有比閱讀屠蘇教授的力作《國際傳播:沿襲與流變》更合適的選擇了。過去20年,該著作已經風靡全球。每隔10年,屠蘇教授都會針對國際傳播領域最新現(xiàn)象,整合全球資訊,做一次大幅修訂
本書收錄了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36個辦刊單位的52名期刊編輯人員的作品,作者的主體是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優(yōu)秀學術期刊編輯獎”的編輯人員,以及部分院屬期刊的資深編輯,基本涵蓋了全院不同學科、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段的學術期刊編輯。本書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心得體會,二是擔任期刊編輯以來遇到
本書以德國學者尤其是漢學家對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歷史軌跡和研究成果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西方文化視野中德國的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和研究路徑,分析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研究特點和結論。書中選取德國學者的中國新聞事業(yè)史研究作為研究對象,不僅因為德國學者對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成果豐富,更在于他們在西方學術界的代表性。以此為出發(fā)點,有
作為北京地區(qū)的地志性博物館,國家首都的重要文化陣地,首都博物館正式成立四十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本書以口述歷史的形式回顧首都博物館自身的發(fā)展歷程,聚焦1953年至1981年間的創(chuàng)辦籌備情況,通過親歷者口述、檔案佐證等方法進行梳理與考證。本書的出版首次記錄下了首都博物館初創(chuàng)階段的歷史軌跡,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都
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致使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對全媒體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
“青少兒有聲語言教學體系”由《青少兒播音主持與口語表達訓練教程》的7個分冊共同呈現(xiàn),教學對象是3-15歲的青少兒。每冊分為“基礎訓練、表達訓練、參賽作品、即興口語、形體禮儀、表演互動游戲”六大教學模塊。本套教材有以下特點:一是,共收錄112個單元卷首語;3000個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四音節(jié)字詞練習,與小學語文識字量同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