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摹本(神龍本)自元代郭天錫后,一般衍稱為馮承素手摹本。帖中破鋒、斷筆、結字、行墨,均精徵入神。《馮摹蘭亭序》卷,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卷前紙13行,行距較松,后紙15行,行距趨緊,然前后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優(yōu)于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復,筆鋒
在中國書法史上流傳著“顛張狂素”的美談,其中“張”指的是唐代草書大家張旭,“素”即指懷素。由于懷素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顏真卿等書家、詩人及名流貴卿的激賞,紛紛贈以詩文。大歷十二年(777),他摘錄部分贈詩和序,以狂草寫成此自敘帖卷。共126行,698字。此帖用細筆勁毫寫大字,筆畫圓轉(zhuǎn)遒逸,如曲折盤繞的鋼索,收筆出鋒
此帖系顏真卿著名行書三帖之一。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間殉安史之亂后,顏真卿于乾元年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稿為白麻紙本,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又改易三十四字,共二百六十八字。原本為行草墨跡,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真跡明時在吳廷家,后輾轉(zhuǎn)入清內(nèi)府,現(xiàn)在臺灣省。在此帖真跡中
《爭座位帖》亦稱《論座帖》、《與郭仆射書》,為顏真卿行草書精品,唐廣德二年顏真卿寫給定襄王郭英義的書信手稿,內(nèi)容是爭論文武百官在朝廷宴會中的座次問題。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古時!稜幾惶吩E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北宋長安安師文以真跡模勒刻石(此本被稱為“西安本”),因摹刻精妙且真跡失傳,好事者皆以該本為據(jù)輾轉(zhuǎn)翻
湖南圖書館藏有眾多歷史文化名人書信,部分書信書寫在精美的信箋之上。本書選取清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名人董誥、錢樾、陶澍、趙之謙、王先謙、吳昌碩等人書信近三百篇,按照書信撰者生平時代先后順序著錄,并標明箋譜的式樣,以便讀者閱讀欣賞。
《道德經(jīng)》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蹲T拭鲿赖陆(jīng)》
《文徵明行書中秋詩》包含文徵明《中秋詩》書跡,總體風格外秀內(nèi)剛,筆鋒由尖轉(zhuǎn)鈍,墨色濃重均勻,少了些枯硬,多了份蒼潤,在其“山谷體”作品中令人耳目一新。這種書法風格和他外柔內(nèi)剛的人格可謂完美結合。而他在筆法、字法、章法上的探索,也為后人留下頗多可供研究之處。書后另附較為詳細的釋文和名家集評,具有極大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jīng)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jīng)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jīng)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鳩摩羅什,東晉時后秦的高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經(jīng)翻譯家,博通大乘小乘。黃庭堅擅行、草書,楷書作品不多,但皆為精品。與蘇軾、
本叢書是一套《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推薦臨摹范本,屬于書法基礎書 ,即技法示范加范本臨本。全書有詳細的步驟示范與技法講解,編寫方式追求現(xiàn)場真實感,由淺入深。從*基礎的書法工具、材料、書寫姿勢入門,從筆畫到偏旁再到每個字的結構講起、每一字每一行每一篇的教你如何書寫和組織,極易便于學生的臨習。另外每一種碑帖后面附有彩色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