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吳縣志》是八十卷的大型地方文獻,時間跨度上起三代,下逮清末,范圍涉及各種領域。大致取材于正史、野史、雜史、傳記、筆記、文集、金石、文藝作品、采訪調查記錄及地方區(qū)劃資料等,符合當今學術論著的需要。王謇先生在其生前,曾以畢生的心血對《吳縣志》進行了大量地考訂、增補工作,可惜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成果未能公開刊出。為了后人研
文獻資料是研究歷史文化的基礎。近年來,中國大陸學界在搜集整理出版臺灣文獻資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2004年,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主編的《臺灣文獻匯刊》100冊,由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所屬九州出版社和廈門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發(fā)行,在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臺灣文獻匯刊》的影響推動下,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于2005年開始組織
本書概述了1950-2014年河南省政協(xié)的發(fā)展演進情況。
本書講述了貴州建省以來的故事,運用文字記敘的同時,以圖片的形式講述了貴州600年發(fā)展的歷程。
《秦漢嶺南的對外文化交流》共分三章,第一章漢代嶺南香料貿(mào)易考,第一節(jié)香料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第二節(jié)漢代嶺南香料貿(mào)易的種類,第三節(jié)漢代嶺南香料貿(mào)易活動,第四節(jié)漢代嶺南香料貿(mào)易興起的條件及影響,第二章漢代嶺南犀、象貿(mào)易考,第一節(jié)古代中國對犀、象的認知等等。
《紅色記憶:江蘇省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報刊資料選編》分為五篇。第一篇理論指導;第二篇時局評論;第三篇武裝斗爭;第四篇紅色政權;第五篇紅色文化。共收錄江蘇省檔案館館藏革命歷史報刊485篇文章。從書中,人們可一窺中國革命紅色記憶的轍印,一睹過先烈來自群眾,為了群眾,為人民群眾謀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的悲壯歷史。
本書為二輪《福建省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展現(xiàn)了1999年至2005年的福建省對外交往和對外開放工作。特別是記錄了2000年以后,福建省政府所確定的省外事辦職能配置、內(nèi)設機構和人員編制,各設區(qū)市、縣政府的改革成果,以及省、市、縣三級外事部門和省直機關外事機構的設置,勾勒出福建省“大外事”的工作格局。
隨著時光流逝,老北京遺存急速消失,珍存老北京記憶的老人也日漸凋零。因而,老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厚內(nèi)容有被塵封泯滅的可能,更有被戲耍歪曲的危險。以訛傳訛的“老北京”不僅玷污歷史,迷惑世人,而且貽誤子孫。正如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所說:“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弊穼だ媳本┑恼媲閷嵜,是件很要緊的事。 《老北京
《澳門掌故》一書集有關澳門的民情風俗、軼聞傳說、自然景觀、街巷變遷、飲食娛樂、廟宇教堂、詩文名士等知識于一爐!栋拈T掌故》是史料,從歷史的角度看,可以說它是一部“澳門民俗演變史”,但它終究不是按照“史”的寫法去寫的,它以一種“講古”的形式,為歷史文化知識不一的讀者提供了閱讀的便利。
本書分為文明開化——古老歷史、輝煌篇章——兩淮底蘊、人杰地靈——江淮拾英、文化之光——藝苑風采四部分,古老淮河孕育原始人類、和縣人薪火照亮古文明、音樂文明起源賈湖文化、原始文化點亮兩淮文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