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松溪縣地處閩浙邊陲,自古以來主干流松溪河斜貫全境,沿河兩岸百里松蔭,風光旖旎,坐落在城南的湛廬形勝,名動四方。其悠遠的歷史遺存豐富多彩,厚重的塵土透射出世態(tài)變化的滄桑痕跡,青綠的溪山散發(fā)著田園生活的濃郁氣息!端上袍E概覽:不可移動文物集粹》作者舉凡遺址、墓葬、建筑、銘石諸類綱目,內(nèi)容翔實,圖文并茂,體現(xiàn)了
本書共分四部分,內(nèi)容包括:“山陽故城——陶樓追憶大漢風”“氣象萬千——陶樓盡顯繁華事”“匠心之筑——陶樓盛景有文章”“研究論文”。
林潔主編的《肇慶古城墻(嶺南城防的典范)(精)》主要介紹了肇慶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古城墻,肇慶古城墻作為肇慶市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文化遺產(chǎn),屬于中國宋代的城墻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本書圍繞肇慶古城墻文物本體的現(xiàn)狀、歷史、功能、地理環(huán)境及文化價值等方面進行研究,深入挖掘古城墻的軍事戰(zhàn)略意義,有助于提升讀者對古城墻歷史
本書分為巴蜀地域、巴蜀名人、巴蜀文獻與巴蜀雜譚四部分。所選文章從不同的層次與角度,對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質(zhì)、歷史流變、名人資源、傳承創(chuàng)新等進行了富有新意的闡釋探究。
本書分為船山探析、世系年譜、詩人世家、巴蜀俊賢、家譜文獻等欄目,收錄了《簡論張問陶在清詩史上的地位》《明代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世系》《明代遂寧席氏家族詩人初探》《宋代高僧云門宗大師重顯及其著述考》等文章。
碑刻造像拓本。一名《石橋五百尊羅漢像》。主要收錄清嘉慶年間常州天寧寺五百羅漢碑刻,為清初拓本,書后有嘉慶戊午劉權之贊,胡觀瀾跋。拓本人物刻畫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目前已知較早的碑刻五百羅漢代表作,F(xiàn)據(jù)清拓本影印。
《華夷花木鳥獸珍玩考》由明代慎懋官選集。全書共十二卷,分為:花木考、鳥獸考、珍玩考、花木續(xù)考、鳥獸續(xù)考、珍玩續(xù)考、花木雜考。此本大致為明萬歷時期刻本,前有清代劉喜海手書題跋,李時英和作者自序
本書為清代金石學家李光暎撰。全書共十六卷,匯編論考其家藏金石文字,凡六百余種,采金石之書凡四十種,地志、文集、說部類計六十種。前有雍正七年金介復序,稱其不減曹氏《古林》之富。然《古林金石表》間有參差搘拄,且無論說,不及此書之有條理。
本書精選通遼市博物館藏這是一部圖文并茂的文物圖錄。本書精選通遼市博物館藏各時代玉器120件、鼻煙壺83件。除交代每件文物的年代、出處外,還詳細介紹其歷史文化蘊涵,同時著重反映目前學術界對該文物的很新研究成果。
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冊)》被評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和重慶市出版專項資金助項目。《大足石刻全集》是對大足區(qū)境內(nèi)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石刻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考古研究報告。該書按區(qū)域和編號序列,運用歷史研究成果和現(xiàn)代科學手段,客觀、全面、準確反映大足石刻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和現(xiàn)存狀況。全書為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