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寫到穆王,穆王世已收入的三十六件銘文已寫就,但總論尚未及寫。全書以王世為綱,前有總論、后有對該王世諸銘文的詳盡訓釋,每篇銘文有釋文、意譯、注解、說明等項。書稿里還有一篇四十八頁紙的銅器銘文釋文集錄,共收入武王到夷王的銅器二百六十九件,寫于一九七六年,是全書撰寫之前初擬的寫作提綱,這個提綱尚缺厲、宣、幽三王時期的內容
該書有兩個版本,其一是一九三九年輔仁大學出版的叢書本,書封面有陳垣署題:輔仁大學叢書天壤閣甲骨文存。扉頁有沈兼士題: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唐蘭著。書后版權頁記“民國二十八年四月發(fā)行,共二百部。印刷所北平彩華珂羅版印刷局,發(fā)行所北平輔仁大學,經售處北平隆福寺街修綆堂、文奎堂、琉璃廠來熏閣”,裝訂兩冊。其二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漢初,郡國并舉,形成了政體上的東西分治。本文以考古學資料為中心,在傳統(tǒng)制度史研究的基礎上,從社會文化與政治因素的互動中再度觀察漢代的郡國制問題。通過對關東地區(qū)漢墓的綜合研究,探討了關東漢代考古學文化的演變脈絡,揭示出當?shù)貪h文化發(fā)展的漸進改良模式。進而,通過與兩漢政治環(huán)境變遷的對照,指出漢代制度層面的郡國分治與社會文化的
受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委托,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其館藏的108件金屬文物開展了保護修復工作,《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報告》正是這次保護修復的工作報告,記錄了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并對修復技術和項目管理這兩方面的得失進行了總結。本報告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管理經驗的總結,可為同行在實
《重慶市開縣館藏青銅文物保護與研究》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近年來開展的館藏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研究報告,主要介紹了重慶市開州博物館館藏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與相關研究工作。本書融合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修復人員多年來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的實踐工作積累和科學研究成果,是一本關于重慶地區(qū)青銅器保護修復及相關問題研究的
甲骨拼合四集
該書作者為夏曾德、夏金年,清末民初學者。編寫了《歷城金石志》,展示了濟南深厚的金石文化,為研究濟南及其周邊史地的重要參考書,其中不少內容,為專家學者資采使用。
《世界遺產地:唐崖土司城》的文化情懷聚焦于世界遺產地唐崖土司城。全書分為二十多個專題,每個專題分別由“游歷情”、“小知識”、“大信仰”、“神故事”、“巧測驗”等五部分構成!坝螝v情”是筆者以一個旅游者的身份及心態(tài),從文化的角度對進入恩施咸豐縣后又前往唐崖土司各景點旅游而產生的思考,算是一種文化導游,雖然有所思考,但卻是
《中華文脈中國窯口系列叢書》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梳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端、產生、演變與傳承。叢書其獨特的角度便是在五大名窯(宋)的基礎上,著重系統(tǒng)地梳理中國窯口的全視角,它是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的基礎,涵蓋了陶瓷藝術發(fā)展歷史與傳承的全貌,強調窯口產品與產地的關系。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guī)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吨袊摺ぴ茖撸ǘ芬愿哔|量的圖片呈現(xiàn)了云岡石窟,適于研究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