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談論治史的學術著作,是作者應眾多學者,尤其是青年學子的要求而寫。全書主體為治史方法論,但所述觀點與方法并沒有流于說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風樸實真誠,理論與事例相結合,活潑生動,夾敘夾議,令人既讀來輕松,又深受啟發(fā)。書中關于治學基本功、問題意識、如何寫傳記人物等見解,對于想投身于學術的人,會有深刻的指導作
晚清時期,中國面臨著西方列強擴張的沖擊、社會問題長期累積形成的危機及嚴重的政府失能等層出不窮的狀況。新老問題匯集,而大清帝國卻如同疲憊的老馬,力不從心,僵而不死,勉強維持著。經(jīng)由無數(shù)小事件匯聚成的巨變,最終導致了帝國的崩潰。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西方傳教士的進入開始,通過碰撞、叛逆者、自強、變法、開戰(zhàn)、烽火、互保、潰敗、
本稿是東莞市虎門戰(zhàn)爭博物為紀念虎門銷煙185周年的而編撰的學術專著。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敘述了近年關于鴉片戰(zhàn)爭歷史的研究成果。并在對虎門硝煙精神的生成土壤、豐富內(nèi)涵、血脈承繼、時代偉力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視域下認識虎門銷煙精神的
本書在堅持唯物主義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選取戊戌維新這一具體案例為研究對象,從政治文化角度分析該運動在政治制度變革方面失敗的原因,從中總結政治文化影響政治制度變革的具體機制。本書認為,戊戌維新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宣傳方面,影響范圍有限,沒有完成中西政治文化的整合,沒有實現(xiàn)政治思想向政治心理的轉變。因此,新型政治文化沒有形成對君
繼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論結集。 全書五篇重磅文章:從康有為與光緒帝的關系入手,討論康在戊戌變法中的主導作用;從經(jīng)學史的視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說的發(fā)展脈絡和學理依據(jù);考察康有為走到政治舞臺中央的晉身之路;深入挖掘張蔭桓的前后經(jīng)歷,檢討清朝高層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錯誤及邊疆危機的產(chǎn)生。最后對戊戌年
19世紀末期,隨著西北邊疆危機的進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進“藩部內(nèi)屬”“行政一體”進程,試圖通過“改土歸流”對西北民族社會進行改造。本書基于文獻研究法和歷史研究法,系統(tǒng)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區(qū)“改土歸流”歷史進程,結合多學科理論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與手段,試圖揭示西北地區(qū)民族社會近代化改造的本質與規(guī)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
《中國近代史地文獻叢刊》是一套中國近代歷史地理文獻的影印本,“中國近代文獻保護工程”系列圖書的一種!秴部肥俏覈鴼v史地理學長期以來翹首以盼的一部實用性文獻叢書,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構建完備的資料庫。本套書為《叢刊》的歷史篇,由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任執(zhí)行主編,共20冊,收錄34種,廣泛匯集中國近代各種類型的歷史文
《中國近代史》是蔣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山之作。本書對19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中國歷史進行了審視和反思,試圖對中國近代的歷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歷程。本書不僅奠定了蔣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沖擊的學人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之前途命運的獨特理解。
本書注重歷史當事人的時代關懷,返其舊心,從廣義的文化視角考察近代中國思想與社會的權勢轉移。全書跨越思想史和社會史的學科藩籬、通過探討近代大變局中傳統(tǒng)的中斷與傳承、中西文化競爭的特異,思想衍化與社會變遷的互動等各層面的多元互動,揭示近代中國社會新中有舊、舊中有新的豐富特性。隨著四民社會的解體和經(jīng)典的隱退,出現(xiàn)了民國之中“
劉坤一,清朝后期重臣,湘軍的統(tǒng)帥,三任兩江總督,頗有治績。由一介廩生到兩江總督,其發(fā)展深受該時期湘系集團的影響。本書立足于晚清時期的社會背景,基于《劉坤一遺集》、湖湘文庫叢書、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湘軍》等史料,以及地方志、檔案、日記等當時相關資料,以劉坤一在湘系集團的發(fā)展軌跡及作用為研究主線,以其主要履職階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