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研究/文藝學美學精品文庫》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名的“七月派”的近十位核心成員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理論和文化活動展開深入而全方位的考察。全書分三輯:輯主要以“七月派”重要詩人和報告文學作家阿垅為核心,回顧和探討了阿垅對現實主義理論所作的堅守和探索;在《七月》雜志這一抗戰(zhàn)文學的重要發(fā)表平臺上,追蹤阿垅抗戰(zhàn)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
閩學是指以朱熹為核心的,包括其門人在內的南宋朱子學派的思想,以及其后對朱子學的繼承和發(fā)展。廣義閩學,則指涵蓋學術研究、人文社科、傳統(tǒng)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等等在內的福建文化工程。冰心、林徽因、蔡其矯、舒婷、鄭敏、郭風……福建詩壇群星璀璨,閩派詩歌的光榮史也在振奮和鼓舞著無數后人。由劉登翰、
《非虛構文學論》是《閩籍學者文叢》第二輯中的一本。本書分為兩部分,*輯非虛構文學探析精選了作者在非虛構文學研究方面*代表性的十二篇的文學理論評論文章,第二輯非虛構文學編年史則整理了他這十余年來撰寫的年度中國報告文學綜述。
本書所輯錄的,都是謝有順90年代以來所寫的論詩的文字,有些是詩歌專論,有些是詩人或詩集的評論,也包括其在90年代末參與的關于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幾篇爭論文章這場盛大的爭論,直接由一本詩歌年鑒和關于這本年鑒的評論(《詩歌內部的真相》)所引發(fā)。
這是蔣勛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數十次閱讀《紅樓夢》后的心血之作。 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作者從青春與美的角度出發(fā),帶領讀者逐字逐句細讀小說本身,梳理《紅樓夢》中的人物與情感,探尋書中表達的繁華的幻滅、逝去的哀傷,講述青春的孤獨、寂寞與彷徨。這是一個生命對其余生命的叩問與聆聽。跟蔣勛讀《紅樓夢》,仿佛是在閱讀自己的一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近代中國*負盛名的一部詞話*作,在中國詩話、詞話發(fā)展史上堪稱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本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本書提出了以境界說為核心的詞學理論,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中華文化講堂注釋的《人間詞話》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
本書從傳統(tǒng)經籍的角度,在運用主流文學理論的同時借鑒了文學人類學的新訪求,對普遍流傳于彝族民間、部分已經翻譯出版的彝族畢摩經籍、摩史文獻展開研究,在對文學人類學理論進行了簡要梳理之后,從彝族傳統(tǒng)宗教與經籍、彝族古籍與彝族經籍,彝族經籍的文學特征,彝族傳統(tǒng)經籍文學的內容,彝族傳統(tǒng)經籍文學的藝術表達形式,彝族傳統(tǒng)經籍的文化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09BZW052,2013年結項,結果為良。主要內容是考察研究近百年來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既梳理、研究了新詩接受史的外在形態(tài),又揭示出其內在嬗變邏輯、特征與根源;既研究了讀者閱讀接受與新詩創(chuàng)作、詩學
《宋代湖湘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化形象研究》從詩人群體與地域文學的角度展開論述。對于詩人群的研究,重點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這種關系下進行的詩歌創(chuàng)作,將詩人置于具體的時空當中,考察其與周圍的人及環(huán)境產生的聯系,而非孤立地靜態(tài)地描述詩人個體與作品。著作從地域文學的角度立論,探討宋代湖湘文學的獨有特色,上編通過隱士、僧人、學者、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以其“六一風神”開啟宋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新風氣,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意義。洪本健教授《歐陽修和他的散文世界》生動細致地為我們展示了歐陽修的思想及主盟文壇的經過;并與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余作者的比較中,勾畫出歐陽修散文的特點,著重分析了“和氣”與“六一風神”的關系;進而通過歸有光和朱自清,揭示出歐陽修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