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廣東》第1冊到第3冊,收錄了康熙廣東通志(一)至康熙廣東通志(三),共三冊。
《中國的城市變遷:1890-1949年山東濟南的政治與發(fā)展》基于我對濟南和山東的研究,我斷定,山東省級政府和濟南地方政府,與新興的資產階級一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以一種中國的方式使?jié)犀F(xiàn)代化。然而,站在1970年代末這一更有利的時間點上去看,濟南在1949年之前的些許現(xiàn)代化,看起來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的城市變革是行不通
顧繡、竹刻、海派剪紙、上海燈彩、魯庵印泥、朵云軒木版水印……本書撰寫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堪稱藝術瑰寶。海派文化使上海工藝美術界大師輩出、流派紛呈、佳作不斷。各地的藝術家在這個“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的嶄新天地里,充分舒展才華的同時,也為這個城市營造了海派工藝美術的云蒸霞蔚。
洋涇浜是一條存在很久的小河,無法考證它到底是什么時候形成的。19世紀40年代,因為上海屬于五口通商之一,外來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確定,它成了兩個租界之間的界河,真正開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劇也從此而始……《中匯大樓》、《上海自然博物館》、《維拉斯賓館》、《上海市食品工業(yè)公司門市部》、《仁濟醫(yī)院》、《法租界公
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疆,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地球的最高點是青藏高原,它以極高的地勢、寒冷的氣候,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之稱。西藏,神奇的雪域高原。這里有連綿的雪山、神秘的宗教、勤勞的人民、獨特的文化,他成為很多人夢想的天堂。西藏文化的博大和深邃、亮麗和厚重、風格與內涵、色彩和情調……將通過《西藏文化》展現(xiàn)在您
中華大地歷史悠久,其間為世人提供、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類型。吳越文化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區(qū)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昊越文化區(qū)又稱江浙文化區(qū),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日的蘇南、皖南和浙江省。吳越文化區(qū)內產生的河姆渡原始文化,其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充分表明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qū)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主
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fā)價值。 在祖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荊楚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西周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荊楚文化是在荊楚大地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既吸收了周邊文化之長,又保留了自
歷史上的齊魯,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所謂的齊魯文化,并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化,而是齊文化與魯文化的融合。齊魯文化形成于春秋時期,魯國出現(xiàn)了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說,齊國則吸收了當?shù)赝林幕礀|夷文化并加以發(fā)展。齊文化崇尚功利,講求革新;魯文化注重倫理,尊重傳統(tǒng)。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這兩種文化逐漸交融,形成了具有豐
2008年第三屆吐魯番學暨歐亞游牧民族起源與遷徙國際學術討論會,匯聚俄美英德法日匈波烏哈等十多個國家最高水平的200多名專家。本書精選近90篇論文分2冊出版,從史前到近代的歷史跨度和從考古,歷史、語言、宗教、美術等多元角度,體現(xiàn)了國際學術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方向。其中吐魯番文獻文物,歐亞古代民族起源和遷徙的國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