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第1輯)》是*******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辦的“第一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的成果結集!爸腥A民國史青年論壇”倡導“大民國史”研究取向:從內(nèi)容而言,凡民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均屬“大民國史”范疇;從時段而言,側重1912至1949年,但歷史變動有其內(nèi)在邏輯與源
本書以袁世凱帝制復辟切入點,從合法性與有效性張力的角度,對帝制復辟現(xiàn)象進行政治學視角的闡釋和分析。筆者認為,洪憲帝制就是袁世凱面對近代中國政治轉型的客觀情勢而做出的一種政治選擇,即試圖通過重構一個以君權為中心的一元化、整體性權能結構來重建國家政治秩序。它不僅展現(xiàn)了近代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中政治結構的解體與重組,而且彰顯了近
《撫吳公牘(套裝上中下冊)/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系《清末民初文獻叢刊》中的一冊,清丁日昌撰,沈葆楨評選,林達泉?。據(jù)清光緒三年(1877)刊印。五十卷,卷首有沈葆楨《序》,翁同龢《序》,潘祖蔭《序》,林達泉《序》,為作者于光緒初年任江蘇布政使巡撫期間所作之各類公牘,涉及面很廣,其中涉及北洋軍務、輪船招商局、江南制造局的
《貝思福考察記/近代世界對華印象》是查爾斯·貝思福1898-1899訪華后對中國的描述。作者描寫了到達中國后拜訪北洋大臣、被邀請參觀旅順港、拜訪總理衙門、參觀天津、唐山、煙臺、威海、上海、南京、漢口等地的情況,還描寫了中國的軍隊,俄國對中國的滲透,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等等。
《隨軍六月記/近代世界對華印象》內(nèi)容為第1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軍士兵的筆記。作者在書中回顧了中英貿(mào)易,在新加坡的見聞,舟山之戰(zhàn),占領定海,進攻北直隸,中國的民居,定海的狀況,清朝官員,穿鼻之戰(zhàn),與琦善的談判,調查長江等。《隨軍六月記/近代世界對華印象》歷史價值較高,曾被一些著名的學術作品引用。
《中國近代史史料學》(增訂本)是嚴昌洪教授在多年開設中國近代史史料學課程和數(shù)十年近代史研究生涯的基礎上,撰寫的一本史料學講義。分史料概論、近代史料的鑒別、文史工具書、歷史檔案、政書奏議、報刊、方志、筆記、網(wǎng)絡資源等專題,分類別講述了研究近代史應該掌握的文獻資料。內(nèi)容豐富,條理清晰,語言曉暢,初版之后廣受好評。本次再版,
太平天國史研究曾取得豐碩的成果,如今每推進一步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短教靽c晚清社會/中華學人叢書》嘗試從多方互動的角度,將太平天國放在整個近代中國社會進行考察。既從社會層面探究太平天國時期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狀況;又聚焦當時的社會動態(tài)和洪秀全等人的思想特征,涉及太平天國史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的問題;還考察了作為對立而
《傳承與創(chuàng)新(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論文集第一輯)》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主辦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近代中國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集,共37篇。其研究主題涵蓋近代重要政治人物、重要歷史事件、近代中外關系、經(jīng)濟與社會、文化與教育,軍事與戰(zhàn)爭等方面,再現(xiàn)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展現(xiàn)了當前學術研究的動態(tài)與新成果。
《縱橫》自1983年創(chuàng)刊以來,以“親歷、親見、親聞”為特色和視角,記錄和反映我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故事及社會人生;追求內(nèi)容的史實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統(tǒng)一。第一輯是對自1983年以來《縱橫》所收文章進行碎片化整理,匯集了反映我國文化發(fā)展、薪火相傳的精彩文章!稓v史的眼睛/縱橫精華(第一輯)》主要收錄了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集結而成,是呂思勉先生在不同時期的講義,共收集《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篇》、《中國近百年概說》、《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篇》、《日俄戰(zhàn)爭》。前三部分內(nèi)容上基本一致,講解側重點不同;后兩部分內(nèi)容亦屬于這一歷史時期的補充。本書集結出版,可以方便讀者多角度了解近代中國的百年歷史,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