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嘗試從整體上揭示1990年代以來西方史學理論所發(fā)生的重大變化、提出的新問題,把握其間所涉及的關鍵因素。嘗試從中國史學的立場審視其對于重建歷史學的理論基礎與歷史書寫的新趨向所具有的價值意義。結合當代中西方史學的發(fā)展對于后現(xiàn)代史學理論在史學實踐層面的有效性進行考察。對當前西方史學理論試圖克服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局限、融合雙方
“歷史人類學”源于20世紀7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的第三代學者,它是汲取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進行歷史研究的跨學科領域,并在90年代進入中國,影響了華南地域社會的歷史研究。本書梳理了歷史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及其在華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論貢獻,歸納了歷史的實質論、主體論、過程論、實踐論的理論框架,并嘗試以人類學“實踐理論”的視角來思
本書分《導論》《先秦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明清時期》《近現(xiàn)代時期中外比較》五部分,是第一部中國歷史編纂學通史著作。上起先秦時期,下迄20世紀末,系統(tǒng)論述中國歷史編纂學的發(fā)展道路和內在規(guī)律。全書史料豐富,論據(jù)堅實,論證深刻,彰顯了當代中國史學的民族特色,對于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和推進中國學術走向世界具有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當前,我國經(jīng)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意識形態(tài)領域各種思想雜陳,一些錯誤思想觀點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伺機冒頭,妄圖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攻擊、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發(fā)展道路,極力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稓v史虛無主義思潮評
《增編清朝官方史學之研究/廊師研究文庫·歷史卷(第一輯)》主要觀點:1.具有相當水平的文字和歷法;2.重大事件的激發(fā)作用,促使有人產生將之記述的意念;3.在人們試圖記述往事之際,形成獲得較為普遍認同的記史求真理念。按此條件,不是每個民族和地區(qū)都會原發(fā)地產生歷史學,實際上大多數(shù)民族的歷史學都是次生的,是從別國傳入建立的。
《新史學第21輯》新史學系列出版物之一種,在此輯中,收錄了23篇論文,欄目三個,主要有城市史與城市研究區(qū)域研究和光啟學術。在城市史與城市研究中,重點論述了國外城市保護與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國外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fā),對我國目前的城市保護和城市規(guī)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區(qū)域研究重點論述朝鮮半島的新變化與我國的外交政策研究,
本書為口述歷史國際周2016·第二屆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征文集。論文作者來自中國、新加坡、美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既有普通從業(yè)者也有資深學者。 本書一方面從跨學科應用的角度呈現(xiàn)口述歷史在中國的理論與實踐現(xiàn)狀,既有學科前沿理論的探討,也有學科建設與教學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從公眾傳播作用的角度呈現(xiàn)口述歷史在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去向哪里?亨德里克·威廉·房龍以幽默、流暢的筆法,將紛繁復雜的人類歷史講述成了一個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的\"人類成長故事\"。它的故事從遠古的時候講起,講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源起,講述希臘與羅馬時代的輝煌,沿著宗教興起的線索講述到中世紀社會的發(fā)展和演變,從城
歷史學家是如何工作的? 歷史是如何編寫的? 民眾是如何想象歷史的? 國家的歷史編撰與個體的歷史記憶為何總是不同? 本書圍繞這些很少被關注卻又極為重要的問題展開論述,并采用歷史知識生產這樣的知識社會學方法分析問題。 作者以獨到眼光、尖銳筆鋒,對歷史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行個案診斷、文本剖析,指出歷史從來沒有過的這種重要性乃是
作為一部富于創(chuàng)意和挑戰(zhàn)的探索性著作,本書在廣泛汲取和甄選中西史學*成果的基礎上,從經(jīng)濟變化、國家形成和社會抗爭三方面入手,通過比較中國與西歐之長時段歷史的異同,否定了長期盛行的各種西方中心主義研究框架,也展現(xiàn)了中西社會、經(jīng)濟、政治史的總體脈絡和各自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