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合理吸收海外漢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中國本土文化和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立場,去闡釋中西研究的同和異,重新發(fā)掘和認識中國現當代作家研究的意義和價值,達到中西學術研究的跨文化比較、對話與交流,從而使中國現當代作家在20世紀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中成為一個具有討論價值和典型意義的案例。
本書精選中國新文學作家,如魯迅、郭沫若、老舍、蕭紅、丁玲等的文學經典作品進行導讀。該書框架上按照小說、詩歌、話劇的體裁類別,以作品發(fā)表時間為序進行排列,采用作家小傳、經典名篇加導讀點評和課后思考的體例,引導大學生了解、閱讀新文學經典作品。本書旨在探索新文學與當代社會人文精神的契合點,并通過對新文學和作家人生道路的解讀,
本書列入“稷下文庫”文學類叢第一輯。 本書是中國新文學面面觀,探索如何運用“整體觀”的視角和“史的批評”方法來解釋中國新文學與書寫新文學史。全書分上下兩編,共16篇文章。文章討論的話題都聯系著從五四到新時期的每一個歷史環(huán)節(jié)。它們不是局部的、某一歷史階段的問題,而是貫穿于整個新文學史的現象。上編“中國新文學整體觀”,提出
本書由“文學與快樂”和“文化的詩學”兩部分組成。上編“文學與快樂”以中國文學作品中幾個著名的文學形象(阿Q、賈寶玉、西門慶、豬八戒、周伯通)為分析對象,分析他們與“快樂”的關系。上編以“文學形象研究”法為基礎,同時也借助于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中國敘事文學中“快樂形象”之所以罕見的社會歷史淵源,
《等光來:弋舟三論》是青年評論家賀嘉鈺博士以飽含情感卻不失專業(yè)性地對當代著名作家弋舟的創(chuàng)作整體進行地全面、客觀的評介。全書包含《失序者的出離與復歸》《隱橋與霧》《六個詞語的測量與漫游》等三個獨立篇章,將作家弋舟創(chuàng)作的故事世界一一剖析,展現其故事背后的幽微與曲折,以及人在世間生活中的堅韌且頑強的勃勃生氣。弋舟與賀嘉鈺,他
《文心的省思》收錄汪涌豪教授關于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彩研究發(fā)現,包括他對詩經時代的愛情屈原的先圣觀才子的悲劇與吟唱等古典文學體裁的理解,也包含他對文學史、文學批評的研究思考。全書深入淺出,行文練達,具有思想深度和可讀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學思想性讀物。
《文心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體系最完整、結構最嚴密的一部古典文學批評名著。書凡十卷五十篇,可分為四大部分:一、總論(一至四篇),二、文體論(五至二十五篇),三、創(chuàng)作論(二十六至四十三篇),四、鑒賞篇(四十四至四十九篇);而以自序性的《序志》一篇為第五十篇,總結全書。其體大思精、文苑之學,寡二少雙,在中國古代
本書以1950年代中國文學生態(tài)為研究對象,在考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著重對書信、日記以及作家對于文本的修改等偏重“個人化”的材料進行梳理,從作家在書信、日記中所呈現的帶有明顯個體色彩的視野出發(fā),以整體觀察的方式重新審視1950年代的文學生態(tài),建立這一時期的文學生態(tài)景觀,并進行必要的補充和糾正,從而研究和探討在建國初期特殊
本書回顧80后作家出道以來二十余年的歷史,認為80后文學是理解這代人的精神窗口,也是這代人獻給世界的精神財富。本書系統(tǒng)研究十余位80后作家,以聚木成林、匯涓成海的方式,探究這代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特質,反思青年作家如何潛入傳統(tǒng),求真問道,在熙攘之世,修己度人,傳承人文精神,賡續(xù)文學榮光。
《人文》學術集刊由河南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辦,《人文》編輯部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度宋摹穲猿终_輿論導向和辦刊宗旨,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注重內容建設和辦刊品質!度宋摹芬匀宋年P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chuàng)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chuàng)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推介不同知識領域的深